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审美既有经验性又有超验性,审美的人生既是现实的人生又是艺术的人生。因此,儿童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性教育,更是一种目的性的教育,即要使儿童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肉体与精神、感觉与意味的协调平衡中健康成长。而审美活动,就是儿童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作为“文本”的“文化”相互能动的交往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审美是人的内在需要,审美体验不仅是对事物美也是对行为美的愉快感受,亦是审美主体对自我需要满足时的意义领悟.儿童具备审美体验的生理机能与心理基础,新奇点燃了儿童审美体验的火炬,趣味推进儿童审美体验的绽放.儿童审美体验在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机能中展开并在准备、...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中西方的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影响着人们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如西方重写实,中方重写意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文化的交融,中西审美差异逐渐走向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丰富我们的美术作品,丰富我们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很多成名的举世闻名的画家创造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流传百世。那些成名的作家,都曾经历过很多的磨练。包括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只有那样,才能让他们创造出来特有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6.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它是指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 自主、自动、自由地活动和创造的特性,它是人性中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部分, 是人性之精华,儿童对审美对象的解释表现出更强烈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他们的审美需要 和审美能力得到全面、自由的实现。  一、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建构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的产生是审美对象与审美需要的契合。然而,并非所有的客体都是审美对象 ,客体要成为审美对象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第一,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 能力,才能使客体成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7.
张宁 《山东教育》2004,(8):47-47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 ,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 ,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 ,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 ,也会体现审美者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过程的审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过程的审美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形态,是目的与手段的高度融事,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艺术与技术的深层整合,教育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自然契合。它以强调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和着眼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特征而区别于一般的教育设计活动和艺术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0.
"线"是美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美术作品中都含有大量的线条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美,线条艺术将引导美术界内的审美潮流。本文试着研究探讨"线"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式,通过其独特的审美特性来分析美术作品中"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是一种必然。在保持距离的欣赏活动中,又表现出对作品的挑剔,对文艺作品的假定性的认可及形象的重建与变形等诸种状态。它们都在审美活动中起作用,并且因素使读者获得审美满足。  相似文献   

12.
美术是创造美的过程,是美术家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而美术欣赏则是对美的事物的一个再认识与弭创造的过程,是了解美术家主观思想、意念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不同,有的片面、简单,有的比较全而、复杂,这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包括美术作品。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是发现美得过程,是对自己审美观念的摹写。美术家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审美观点,是他们的“胸中之竹”。  相似文献   

13.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即是引导孩子感受生活,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让其对美的追求热情持续不断,乃至伴随成长。即使他们成年后不再提起画笔,但学生时代的美术学习经历仍将长远地影响他们日后对美的敏感,影响着他们的衣着品味、修养爱好、审美情趣,以及对人生、对社...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迎来春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元素的处理、美术题材的突破、美术文化的承载等,可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面对美术客体时的能动的审美活动。一方面,美术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客体有感知与体验的评价能力。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感知方面。儿童与成人不同。具有直观性。象征性,选择性,同一性,游戏性的特征。根据儿童审美感知的特点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
农村民间本土的美术作品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民间美术作品与幼儿经常接触的儿童画有很大的区别,如何正确引导幼儿欣赏,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容忽视。为此,把农村民间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本土的民间美术作品走进幼儿生活,融入幼儿生活,才能达到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五一”、“同庆”黄金周的实行,加之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对个体心灵压力的增加,广大的个体被卷入了旅游大潮,中国旅游热正在悄然升温。同时,勿庸讳言,许许多多的旅游者并未在旅游活动中实现旅游预期,欣赏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者大有人在,旅游苦、旅游难当是不争事实,“拿钱买罪受”更是众多游客自嘲的口头禅,还有一句流行的活;“不去遗憾一生,去了遗憾一次”。旅游本是增长见识,愉悦身心的一大快事,且就当前普遍的消费水平而言,旅游对大多数人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旅游者留下这遗憾呢?就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开拓来讲,这势必产生不可小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