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略谈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的最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呈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
周超 《文化遗产》2015,(3):5-12
尽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名称未使用"保护"一词,但要讨论与该法相关的问题却无法回避"保护"这一关键词。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一系列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国际公约的名称来看,唯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使用的"保护"(safeguarding)与其他国际法文件所使用的"保护"(protection)有所不同。因此,深入探讨safeguarding的法律意义,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的诸多"保护"(safeguarding)措施,在深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有关理念之影响的同时,也不乏基于中国实践而来的独到特点,只是其中有些保护措施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还需在未来的法律改订时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重要国际性法律文书,是缔约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协定,也是国家层面履约和落实保护责任的行动指南。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发展,在保护政策实施中,有关非遗保护理念、保护精神和保护措施等争议依然不断,因此,对于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学者,正确理解和领会《公约》精神关系着保护政策的制定、保护工作的深入和理论研究的导向。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公约》精神和旨向,需要从五个维度入手:"文本"是根本,"文字"是重点,"文献"是基础,"文化"是前提,同时,对社会文化思潮的了解是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李波 《北京档案》2009,(5):35-35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6.
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壮  谭宏 《新闻爱好者》2007,(12):22-23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对象进入了我国传媒的视野。特别是2006年,国家宣布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及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围绕“文化遗产日”和“国家名录”,从传统纸质媒体到电视甚至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处不在,成了传媒关注的焦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潮。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王静 《新闻爱好者》2008,(12):152-153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和展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轨迹及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以此为标志,我国与世界全面接轨的、真正意义上的版权贸易工作已走过15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王莉 《博物馆研究》2007,(2):68-72,88
2004年,自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和实践工作已进行了两年有余,尽管业界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已有所认知和了解,但是保护工作的开展依旧处在雏形阶段。现阶段各地方对"申遗"工作兴致颇高,但对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尚缺乏认真和有效的探讨,笔者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博物馆在这项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谈点粗浅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作了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手工技艺、风俗习惯等,内涵丰富,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艺术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3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相似文献   

14.
<正>城建档案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记录,是文化遗产申报的凭证与参考,城建档案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更为直接,相比之下,城建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较为间接。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领域最根本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学界给予充分重视并在近期给予解决。文章回顾、梳理了相关研究和认识,提出了近期需要解决的一些学术问题。同时认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后者可能是前者的载体或者伴生物,也可能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如"文化空间"就一定包含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者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关系。《公约》的定义基本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没有缺陷而且非常严谨又符合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就其主体(核心成分)而言,而不是对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斥而言。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新术语的使用和界定可能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新框架、新伦理、新思维和新举措,也就是给中国社会输入现代价值观(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人权观念),进行非遗保护也是使保护的实践与《公约》价值取向看齐的过程.如果忽视这些新东西,我们不仅可能误解甚至根本不能领会UNESCO的良苦用心和基本用意,而且会使保护工作迷失方向或者失去本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若能真正贯彻这些新精神和新理念,中国社会就有可能向现代公民社会迈出切实的一步,中国民俗学也可能促成自身向一门现代学科转换并进一步开启本土公共民俗学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新术语的使用和界定可能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新框架、新伦理、新思维和新举措,也就是给中国社会输入现代价值观(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人权观念),进行非遗保护也是使保护的实践与《公约》价值取向看齐的过程。如果忽视这些新东西,我们不仅可能误解甚至根本不能领会UNESCO的良苦用心和基本用意,而且会使保护工作迷失方向或者失去本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若能真正贯彻这些新精神和新理念,中国社会就有可能向现代公民社会迈出切实的一步,中国民俗学也可能促成自身向一门现代学科转换并进一步开启本土公共民俗学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主持人语: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该组织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探索保护和促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在联合国的层面,继2005年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之后,又于2008年出台了《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并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凯里学院图书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探索,得出民族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佳角色应该是"服务大众阅读-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觉性".民族高校图书馆除了应采取一些具体保护措施,还应建议尽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有序的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和传承,近日,北京市大兴区档案局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征集及宣传工作。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联系沟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