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述者简介:杨绛,1911生,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钱钟书夫人。苏州东吴大学毕业.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杨绛作品集》等,另有《杨绛译文集》。  相似文献   

2.
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其通晓英、法、西班牙语,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翻译成就斐然,译法独领风骚. 一、牛刀小试 杨绛生于1911年7月,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至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长期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留学期间,杨绛掌握了扎实深厚的英语和法语能力,并尝试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但真正引起行家注意的,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  相似文献   

3.
许鸣  陈洪 《兰台内外》2016,(4):13-14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回忆她与钱钟书及女儿的生活片断,重温三口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在杨绛先生103岁生日后,她最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2010,(6):71-71
杨绛(1911年7月17日-),女,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1935年至1938年与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育有一女钱媛.1938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正>196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钱钟书和夫人杨绛被誉为文坛的"双子星座",钱钟书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就是在这里孕育而成的。鸿儒俞平伯在这里创作的近百首诗词,描写了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不但在此地写下了《息县日记》,他在东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前瞻性观点,至今仍为我国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如今,"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遗存,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些名人在息县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6.
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研究家和作家。杨绛先生通晓英、法、西等多国语言,著名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  相似文献   

7.
周春 《新闻记者》2007,(7):73-73
最近一条较受关注的假新闻,是《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钟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钟书〉但不写序言》。写这篇报道的上海某读书报记者,并未采访杨绛,“电话都没有通过”,但文中却多次出现“杨绛告诉记者”、“杨绛笑着告诉记者”等字眼。据该报记者称。他是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宣传材料“改编”的。  相似文献   

8.
赵同林 《兰台世界》2012,(22):56-57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剧作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同时,她也是文坛泰斗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文学、戏剧等方面多有建树,在翻译领域也有很高成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誉为最好的版本,先后发行约七十余万册,并被西班牙国王亲授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在理论方面,杨绛提出了翻译点烦论,从而使译文达到点去一字不嫌其少,留下一字不厌其多的境界,并在实践  相似文献   

9.
去年《偶然集》出版后,寄了一本给杨绛先生。元旦过后收到回信,信中提到二十年前钱钟书先生为《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作序的事,有这样一句:  相似文献   

10.
港台之页     
杨绛著《记钱钟书与〈围城〉》脱稿后,可谓一纸风行。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列为《骆驼丛书》之一出版,而后香港的《读者良友》杂志、《大公报》以及台湾报纸先后连载,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颇大。最近,香港三联征得原出版者同意,在港重排出版。杨绛对钱钟书其人其作无疑最为熟悉。她在前言中称“我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该书分《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两辑,以鲜为人知、首次披露的资料,介绍了《围城》一书的人和事,是有关《围城》的最具参考性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1.
杨绛“偷”译《堂吉诃德》──摘自《作家文摘》94年7月8日原作:刘存孝我国文化巨擘钱钟书,因为两部壁立千仞的著作《谈艺录》、《管锥篇》奠定了在中国学术界泰斗的地位。夫人杨绛先因写剧本而脱颖,后以翻译而成名,近年因完成真人真事散文集《干校六记》与小说《...  相似文献   

12.
张丽敏 《兰台世界》2012,(10):18-19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管锥编》等知名作品。作为一名文化大家,钱钟书先生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誉满天下,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早期的清华图书馆到后期的北平图书  相似文献   

13.
《老圃遗文辑》。杨阴杭著,杨绛整理,钱钟书题签。繁体竖排,硬面精装,45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印数3千册。 杨绛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论述道:“我父亲杨阴杭(1878-1945)字補塘,‘老圃’是他常用的笔名。所谓‘遗文’的‘遗’,不是‘遗留’的‘遗’,而是‘遗失’的‘遗’,捡拾到的只是一部分。”《老圃遗文辑》中除—篇长文辑自《东方杂志》外,其余文章全部辑自于《申报》上。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钟书夫妇自1974年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1974年的5月22日,我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骆驼丛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骆驼丛书各册皆出自国内名家的手笔,有的是往事的深沉回忆,有的是独到的人物评传,有的是独具只眼的史论,有的是别具风采的游记,有的是辛辣诙谐的随感杂文,可说是文化百花园中闪耀深邃思想光泽的一束新花,从其中可以看出时代的眉目。丛书现已出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两篇》、钟叔河的《千秋鉴借吾妻镜》、黎澍的《早岁》、舒芜的《毋  相似文献   

16.
读《石语》     
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和《〈人·兽·鬼〉重印本序》中说过:“考古学提倡发掘坟墓以后,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遗物都暴露了;现代文学成为专科研究以后,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将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发掘而暴露了.”这是钱先生在自己的两本旧作被收进《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时所发的感慨.随着《石语》的问世,这句话再次在钱先生身上得到应验.不过,此书系作者夫人杨绛翻捡旧物时所得,作者本人审阅后爰作前记,无形中又暗合了钱先生的另一段话:“假如作者本人带头参加了发掘工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16,(19):40-42
6月优异策划 ☆《杨绛》,《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3期,6月6日 简介:《三联生活周刊》这一策划由《杨绛(1911 ~ 2016)我们仨的世间传奇》《家庭与学校:江南才女的成长》《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归国之后:现实与选择》《杨绛在“文革”:我的堂吉诃德》《用最艰难的学问忘却最深的痛苦》《凭理智来领会世界》等稿件组成,从多个叙事角度、多个历史阶段全方位追忆杨绛先生.这位钱锺书先生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在文字的缓缓流淌中,鲜活地跃然于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8.
知识园地     
“一代书痴”钱钟书钱钟书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曾声言“横扫清华图书馆”。文革期间,钱钟书夫妇被下放到河南息县农村劳动,过的是集中营式的男女宿舍的日子。一次,钱钟书夫妇在菜园见面,杨绛指着看菜园的窝棚问:“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  相似文献   

19.
杨杨 《图书馆杂志》2005,24(11):85-88
我想介绍一下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因为钱钟书在今天构成了一个话题。对学问家的钱钟书,大家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但作为文学家的钱钟书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争议的。我们不妨看看一些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譬如杨义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将钱钟书小说放在上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范围里来论述的,也就是说,在这一范围里钱钟书的创作才显得有意义。另外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对钱钟书的论述也是放在上世纪40年代框架中来论述,指出他作为讽刺作家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旦后,我接受《旧书业的郁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编者晓雨、安然委托,前往苏州给作者送样书和稿费,我走访了苏州文育山房旧书店的主人江澄波先生。出发前,徐雁老师拿来一篇沈延国先生所写的《苏州文学山房记》,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写的《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说苏州文学山房》让我阅读,我对江澄波先生祖上开设的苏州文学山房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