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日本高校通过培养灵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拓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实习机会、开展众多的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多样化的创业计划竞赛、促进国际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多管齐下、多方培养实施途径,保证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创业人才的不断涌现。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呈现单一化、滞后性、盲目性等特点,阻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借鉴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可以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21世纪日本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其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在对典型个案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揭示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创业教育在世界上已经逐渐成为了各国政府或高校高度重视的教育方式,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已经普及到各个教育阶段,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本文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和日本,在认真剖析了美国、日本创业教育实施历程、特点,然后总结了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国创业活动方兴未艾,这些国家的高校高度重视并普遍实施正规的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精神与全社会旺盛不息的创业活动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创业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千百万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对于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构建与实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出发,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对策就是构建和实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论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实施创业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的论点,阐述了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日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典型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引进国外高校成功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势在必行。日本高校已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业家专门教育型、综合演习型、创业技能副专业型和企业家精神涵养型等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日本与中国具有相似的文化和教育传统,认真研究并借鉴日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成功模式,对加速推进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方原因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由此催生了高校创业教育热.但我国创业教育社会基础薄弱、高校施行创业教育条件不足、创业教育自身功能局限和当前创业环境缺乏等因素影响了高校创业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我们应理性认识创业教育及其功能,并通过强化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来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业教育近年来受到我国高校的关注,通过研究与评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欧美与亚洲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从把握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大众化创业通识教育的开展、整合学科优势开展不同类别与层次的创业教育、建立校内外支持体系、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精品实践项目与平台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为我国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外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创新创业教育地位的主导性、保障机制的完善性、教育实施的协同性、平台建设的开放性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国高校应当以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为切入点,充分借鉴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导向、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树立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确立战略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建立协同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创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本地创业型经济的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型经济的内在联系.对比发达国家创业教育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在建构本地创业型经济的背景下使创业教育更好服务于创业型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借鉴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成功地服务于本地创业型经济的经验和方法,为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服务于本地创业型经济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琉球组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琉球组舞的形成问题 ,日本音乐学界大多从日本本土的角度出发与“能”进行比较 ,认为组舞是接受了日本本土“能”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以琉球历史发展为脉络 ,从中、琉、日三个角度对琉球组舞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其中着重论述中国戏曲对琉球组舞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基督教文学在经历萌芽、发展过程后,已在近代日本文坛中占一席之地,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远藤周作的代表作《沉默》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因作品的主题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得到世人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清末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在日中国留学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问题。拟从历史背景,教育学校,教育管理入手来探讨该时期在日中国留学生教育的特征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蓬勃发展,承接日本的信息技术外包(ITO)项目已经成为我国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日本软件服务外包的历史、一般开发流程、开发的分类、软件外包的目的、现状与前景的介绍,旨在给出日本软件服务外包的概观,归纳日本软件服务外包所急需的技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信息技术外包方向的专业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一种技术合作安排,是本世纪中期以来,企业发展的一种现象。本文主要对美、日企业技术联盟的成功经验进行比较,同时又对我国技术联盟存在的问题进行披露,通过对美日企业技术联盟成功经验的比较,分析其对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迅速改变中的日本医学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10年中,日本的医学教育发生了迅速的改变。本文介绍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包括组织结构、课程、临床教育、毕业生培训,以及医学院校评估,它反映了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日本的杜威研究学者的积极传播,加上杜威本人亲自到日本的访问和讲演以及杜威教育著作的翻译出版,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影响从20世纪初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思想上,而且也表现在教育实践上。文章试从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的早期传播、杜威的日本之行、20世纪20至3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发展,以及战后“杜威勃兴”等方面,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影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中留日医学生组织的红十字团加盟中国红十字会,从事辛亥战事战地救伤葬亡工作。留日医学生的行动增强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力量,扩大了救护范围。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事救护取得圆满成功,留日医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琉球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一成不变,遵循过去的老路,未能及时调整对外的政策,终究在外敌入侵的面前,在失去强大的政治依附力量的劣势下,为日本所吞并。文章从明治维新的冲击、强制推行置县处分、琉球复兴运动的挫折、日本对琉球的控制等4个历史事件来考证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对近代琉球国的灭亡做出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Masako Shibata 《Compare》2004,34(4):425-442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eatment of religion in Japanese education in the post‐World War Two period. During the Allied Military Occupation, Japan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the separation of state and religion as a means to democratize the totalitarian, ethno‐nationalistic education system of pre‐1945. The case of Germany is also dealt with here for a comparison to explore how the similar purpose fitted in with the reform debates on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during the Occup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race the geneses of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religion in Japan education. Thus, the prime interest of this article is not to discuss the argument that the demise of religious instruction might have created a basis for the decline of morality among children. Nor does the article address a question whether nor not emphasis on instruction in religion might cultivate 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youth. Instead,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vestigat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which, I argue, have helped taboo such discussions about the values and roles of religious education of these kinds in post‐war Ja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