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测算2000-2011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近似关系来看,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总量变动趋势近似,能源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在脱钩关系方面,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在同年份表现完全一致,且在多数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最后,提出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节能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武红  谷树忠  周洪  王兴杰  董德坤  胡咏君 《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引起了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1980年-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做了其变化轨迹分析及与京津...  相似文献   

3.
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性脱钩方法,并借鉴Tapio脱钩评价标准,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模型,进而从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种类能源消费以及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1991—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弱脱钩状态,要进一步实现强脱钩,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能耗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美  曹桂艳  田成诗  柯丽娜 《资源科学》2014,36(6):1267-1277
选取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采用Tapio提出的弹性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构建Tobit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①2000-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的脱钩关系从扩张性负脱钩转变为弱脱钩,碳排放总量分阶段性呈上升趋势,而GDP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0-2006年锦州、营口、盘锦指向扩张性负脱钩,大连呈现扩张连接,丹东和葫芦岛指向弱脱钩,2006-2012年所有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脱钩程度区域差异缩少;②除锦州外其余五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相似,2000-2012年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且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四市历年的碳排放效率均低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整体水平。其中,锦州历年的碳排放效率最高,但是增长幅度很小,盘锦、葫芦岛的碳排放效率虽然很低,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③人均GDP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起促进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及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即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起抑制作用。最后,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投资引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蕾  唐志鹏  刘毅 《资源科学》2015,37(12):2330-2340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投资引致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应受到关注。以往对此研究相对较少,且忽略了投资通过不同区域间产业联系所引发的间接脱钩。本文引入面积元并结合投入产出表以改进脱钩模型,研究了2007-20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直接、间接引致的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关系。结果显示:①大部分省份由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比碳排放略快,两者为弱脱钩关系;北京和上海实现强脱钩发展,内蒙古、宁夏等资源型省份多为扩张负脱钩;②投资直接引致农林牧渔业实现脱钩发展,建筑业和服务业的直接脱钩状态相对较差;工业投资引致不同区域各产业的间接负脱钩状态最多,服务业受其他行业投资间接影响多呈现负脱钩状态。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间的拉动作用,适当补偿承担高碳生产环节的地区,避免盲目发展可能转移大量碳排放的产业。  相似文献   

6.
运用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IPCC(2006)测算方法估计江西省能源碳排放总量,通过构建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模型实证分析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不稳定的脱钩状态,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等状态交替出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江西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并对江西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竹  耿涌  薛冰  付加锋  唐笑飞 《资源科学》2011,33(4):620-62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热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首批低碳试点省份: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5省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核算5省份1995年-200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脱钩分析,探讨5个省份1995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5个省份在1995年-2008年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迅速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态势;预计伴随经济进一步增长,碳排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呈增长趋势;如何实现碳排放总量减排而又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是中国低碳经济战略的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全局最优角度建立了省区低碳经济增长优化模型,找到了在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路径,预测了各省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若2010-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能够实现政府制定的降低目标,将会阻碍山西、宁夏、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增长,但能促进其他省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发展,但会提高部分省区的能源结构碳强度;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优降幅分别为18.19%和19.56%。除海南或青海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外,其他省区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在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上各省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省碳排放增速均小于能源消耗增速,说明各省能源结构将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9.
陈红梅  宁云才  齐秀辉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198-202,216
基于ARDL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了1965—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在长期和短期内CO2排放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根据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能源消费是CO2排放的主要原因,而CO2排放增加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了降低CO2的排放量,一方面需要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寻找现有能源的替代资源。  相似文献   

10.
王欢芳  胡振华 《科学学研究》2012,30(11):1671-1675
基于Tapio脱钩理论,引入节能弹性这一中间变量构建了制造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理论模型,对我国2000-2004年间和2005-2009年间28个制造业的CO2脱钩弹性和节能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十年间基本所有制造业的低碳水平都有所提升,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基本都已经处于弱脱钩状态,其中节能弹性指标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关键原因。尽管如此,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这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努力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资源科学》2012,34(11):2097-2105
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四方面16类主要碳源,测算了我国1995年-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28673.23万t,较1995年增加了12.31%。其中,农地利用、稻田、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农业碳排总量的34.29%、42.48%、17.77%和5.46%;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总排放的59.61%,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8.33%,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产省区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基于碳排放比重差异,将31个地区划分为了稻田主导型、农地利用主导型、牲畜肠道发酵主导型、复合因素主导型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即西部>中部>东部。在此基础上,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我国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碳排放增长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江苏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11):2059-2065
中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准确认识碳排放增长的机理为挖掘碳减排路径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四大碳排放影响因子分为放大因子、双向拉动因子以及缩小因子三类,并分析各因子自1953年-2006年的变化特征。其次,本文按照各因子的变化特征将1953年-2006年分解为:1953年-1977年、1978年-1992年、1993年-2006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并采用相关分析法以及绘制散点图来研究不同时段各因子与碳排放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在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一直拉动中国碳排放增长。能源结构变化在1953年-1977年以及1993年-2006年对抑制碳排放量的作用较小,在1978年-1992年能源结构变化增加碳排放量;②在过去几十年里,产业结构演进处于拉动碳排放增长的局面,在诸多碳排放影响因子中,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子。最后,本文基于对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能源结构演进的基本态势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碳减排的主要潜力在于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98 年-2008 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鹤鸣  岳强  陆钟武 《资源科学》2011,33(9):1757-1767
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拉动,使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是从源头上提高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本文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中国1998年-2008年间的生物质、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国内消耗量指标进行核算,并应用资源脱钩指数(Dr)和脱钩曲线图对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我国只在2000年实现了资源消耗总量与GDP的绝对脱钩,在2003年和2006年未能实现二者的脱钩,在其他7个年份则实现了二者的相对脱钩;在这四类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脱钩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脱钩指数则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的大力发展对这三类资源的消耗较大。所以,在制定脱钩政策时,应该将重心放在这三类资源上。在制定经济和环境规划时,应注意参照脱钩指数(Dr)的表达式将GDP年增长率指标和单位GDP资源消耗量的年下降率指标进行合理匹配,以控制资源消耗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疆1978—2013年的样本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运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及Granger检验方法对新疆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研究。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费增长的Granger原因,碳排量与能源消耗不是经济增长变化的Granger原因;它们之间呈现不同于经典的EKC理论的"N"型环境兹涅茨曲线。从新疆的实际区情出发,提出从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新疆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马宏伟  刘思峰  袁潮清  马开平  李静  刘伟 《资源科学》2012,34(12):2374-2381
本文基于生产函数的多变量分析,以1978年-2008年样本区间数据为基础,利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法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入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至今,我国经济的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而且研究表明:短期内并不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单向或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长期来看,它们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据此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很强的能源依赖型体系。最后,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单部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框架内,以中国1988~2005年期间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动态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在短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十分显著,而在长期,除了资本增长外,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短期和长期的贡献度分别为4.36%和14.92%;另一方面,能源消费是仅次于资本的第二生产要素,短期和长期的贡献度分别为6.98%和44.19%,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重要性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资本、能源和劳动力。能源消费增长的冲击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作用,在第五年达到最大;反过来,经济增长的冲击对能源消费增长也有稳定的正向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具有内生且相互联系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发现在前3年能源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而与资本是互补的。最后,指出了中国在能源约束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蒋金荷 《资源科学》2011,33(4):597-604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