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田 《学语文》2013,(4):49-50
让我们通过两首风格迥异的《江城子》(见卷首)来走进苏轼的世界,一睹其词作中的豪放之风与深婉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天,当时苏轼自求外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因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直抱着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所以到密州后,并未因不得志而忘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黄英》在《聊斋》诸多篇目中独具一格,作者就本文对“陶”(陶渊明)、“菊”(菊花)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语码进行了解构和建构,从一个视角阐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的融突和合,让我们感受到蒲氏通过本篇所表达的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3.
《一剪梅》是李清照的名作。该词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简易,意蕴丰富。但我们在解词时,容易在熟悉的意象上滑过,从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逻辑,致使本词很难触动读者的内心。本文从文化语码入手,借助词中的藕、舟与水,探讨了本词的兴发感动之作用,以及本词能让读者生生不已感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顾贤芳 《文教资料》2012,(24):53-54,64
【案例背景】语文是美丽的!她的美恰似一幅油画,其饱含的也许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语文意境之美,也许是"卷卷长轴上挥洒的山水,铮铮琴弦上弹拨的音符"的语文感受之美,我们的语文课程恰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那灵动如乐符般的文字传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的一系列过程。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学生阅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九语(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被人们公认为是苏轼的第一首有代表性的豪放词。这首词借行猎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作者当时不过四十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然而却自称"老夫",颇有意味。"老夫"是德高望重的年长男子的谦虚自称。现代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三四十岁就算半老,因为古时医疗保健条件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的子君被奉为“中国的娜拉”,似乎不曾引起争议。重读《伤逝》,对子君有新的认识。虽然子君诞生在“娜拉出走”的历史背景下,但她不是娜拉的舶来品。她的婚恋悲剧蕴含的女性解放表述,承载的是鲁迅对“娜拉”中国之行思想移位的冷思考。文章据此立论,展开论述,揭示“子君”文学语码被“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是各种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符号。为了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源语中的语码转换。备受国内外文学界关注的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了语码转换。笔者从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三分法的视角,探讨《儿子与情人》原著中的夫妻对话,看到陈良廷和刘文澜在其汉译本中进行语码转换翻译时,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为了内容而舍弃形式,源语中有标记的语言符号在译语中便失去了标记。但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源语中的形式常常很难在译语中得到完好再现。  相似文献   

8.
单文华 《文教资料》2009,(28):28-31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一部成功的作品,小说《喜福会》一个突出的语言特征是语码转换。本文用语用学的“选择-顺应”理论分析作品中运用语码转换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语篇分析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Halliday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论框架.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个纯理功能,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分析其本质内容.同时,通过对该文的探讨,再现演讲者的政治立场和演说词的鼓动性、艺术性等风格,证明纯理功能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可行性和可...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11.
顾乡 《文教资料》2014,(1):24-27
本文运用语法隐喻理论,分析近代历史语篇特有的抽象性和技术性问题。通过对19世纪专业历史学家伯利《晚期罗马帝国史》的分析,发现名词化单独使用、名词化和动词化的结合使用对历史语篇的抽象性建立起到重要作用。名词化是历史语篇建立时间术语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