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对东南亚跨境而居的拉枯族来讲,这种影响已经波及到了每个村寨。为此,作者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泰国北部清莱府迈保朗村20名拉枯族进行了访问,并把传统文化、文化变迁、族内关系等内容为文化与社会变迁调查和访问的主要内容,就全球化对这些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裁体,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教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雏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4.
对多民族共居的云南省丽江玉龙县九河白族乡的语言调查发现:多种语言能够和谐共存,民众能够和谐相处;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在当地各族居民的社会交际、情感联络、生存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各自功能;一些少数民族民众不但能兼用汉语,还能不同程度地兼用别的少数民族语言。随着各民族交往范围的扩大,语言生活呈现出汉语作用日益突出,母语在民族内部交往中有顽强生命力,以及曾经作为区域优势语言的民族语兼用程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土司的辖地边界交错相参,其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地缘和血缘的关系。在土司地区族群边界的维持过程中,伴随着民间流传的英雄历史观与兄弟情谊的有机结合,建构着土司地区社会人群的认同和区分体系,生成相互间彼此关联、如同手足、平等独立的族群关系,但同时又形成既是同盟又是对手的矛盾共同体。其间,合作、区分与对抗的特性,既统一在土司之间相对稳定的秩序之下,却又交织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中。  相似文献   

6.
解放前,凉山彝汉族群关系恶化。民间宗教仪式成为建立族群良好关系的一种手段和象征。当时,存在两种族群治理方式:军事铁腕镇压和文化柔性治理。在局部地区,部分汉族军阀、士绅能自发调整和修正受损的族群关系。由于族群间信任破产,导致当时流行保头(保人)制度和人质制度。军人维稳方式成为了军阀们捞取名利的手段,军阀卷入了奴隶买卖勾当中,变相维护了奴隶制。解放前号称“独立倮保”地区的凉山彝区是族群关系恶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族群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成内卷化的畸形发展,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竞争、冲突、合谋不断地推动凉山彝区社会的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态度是语言与社会密切关系的印证,是研究语言发展状况、社会心理结构的一个观察点。在对外汉语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语言态度的考察是很有应用价值的。泰国是汉语推广的一个成功范例,文章针对清迈中学生的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希望对汉语教学提出一点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物质文化没有民族性,强调实用性,很容易被不同的族群吸收、移植、整合.在多族群聚居的广西贺州市,由于长期的族群互动,生产生活用具、村寨布局、住房建筑、交通运输工具、各种加工工具、服饰、食品、礼品等等,出现了自觉的、动态的、自然发生的相互效仿、改造、创新、整合的情况.这种整合,不仅缩短了族群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差距,而且有利于培育相适应的社会价值与观念体系,为族群文化更深层次的整合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9.
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文化环境与内部族群认同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搭建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测定模型解析这一动态系统。研究发现:旅游情景下的族群文化变迁是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考量因素,外来文化交互作用于本土族群文化在旅游社区中形成的旅游文化在族群认同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以大理双廊旅游发展中族群认同状况的实证调查为例,发现急速发展的旅游业正通过经济、文化的形式改变着本土族群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0.
范亮 《文教资料》2011,(10):105-106
泰国汉语教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教材和教学法三个方面指出了泰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泰国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中国华南的族群研究已经不少。但是,有关潮汕地区的族群研究成果却是不多。因此,该文试图对潮汕地区的族群情况问题进行探讨。在饶平县X村,开基祖从海南岛移民到那里的时候,将入赘风俗作为移民的依据,这些习俗在华南地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入赘风俗本身不是问题。笔者所提到的问题就是在清代他们形成宗族组织的时候,X村的人们通过入赘风俗的文化实践,特别是族谱的编者重新贴上自己的来历是外来人的族群标签,才能够主张和证明自己的文化正统性。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6):13-18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和多重表述,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归属和族群认同。社会变迁与族际互动引发了一种文化趋同化的现象,具有消解族群边际的意义,同时又在不时地加强自我认同,这就使得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重表述。文章以裕固族汉语区的前滩村和黄泥堡村为考察对象,用口述史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复韵母时容易产生偏误。本文以ie、uo、ui为例简要分析了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复韵母时所产生的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化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语言的消亡已经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网络、电视、报刊、打工潮等新文化及新形势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正在加速其消亡的脚步.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只有端正母语人的态度、提高意识,增强自觉性和民族自信心,加以大力宣传与保护;才能更有效地使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是现今三大宗教之一,他的影响力已遍布世界各地。泰国作为接受西方文化比较早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已在泰国盛行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泰人当中,还扩大到了山地民族中。泰国北部地区山地民族中的阿卡族,从迁徙到这里开始,除了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受到泰族以及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现代更是受到了来自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文章研究基督教文化与阿卡传统文化之间的发展,以及对阿卡族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课前的教学设计决定着演出的精彩程度。精心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探究发现;灵动的课堂能够唤起学生注意,提升他们的生命体验;教师的智慧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文章从史料“精”挑、学法“精”选、架构“精”建三个方面阐述历史课的设计,以此追求“教容易,学轻松”,达到“优教乐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黄燕 《语文知识》2008,(4):62-64
目前泰国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其汉语教学体系、师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或国内的高校可采取相应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6,(1):57-62
"鼓藏节"是贵州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有机组合。"鼓藏节"不仅作为一种既具有神圣性,又具有娱乐性功能的节日文化存在于苗族社区社会,而且它还是当地苗族族群认同和群落认同的重要判据。长期以来,"鼓藏节"对于苗族社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在现代化强势布控的今天,深入挖掘和研究苗族"鼓藏节"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对于建构苗族和谐社区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如何密切围绕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侧重点放在语言文化服务上。阐明了地方高校服务企业的必要性、语言文化服务的主要内涵和创新实践体系的协同构建观点。  相似文献   

20.
《焚巾曲》是流传于黔东南巴拉河两岸的丧葬风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本性或生命形式。这种本性或生命形式是由时间、空间与方式完美融合而成的。即某一族群在某一历史时期依据生境而构建的族群文化方式,但其本性与生命一直贯穿于全部的发展历程中。因此,我们不能说"原生态文化"是被设想出来的,是"被原生态"的,是"想象的原生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