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到+NP+VP"中"到"的词性有动词说和介词说,目前趋于介词说。但是,大家并没有很好地从方法上证明。同时"到"作为动词,相关结构的处理没有弄清楚。本文从动词的特征入手,通过比较,论证了"到"的动词性质,"到+NP+VP"结构中"NP"主要有时间和处所两种类型,"到+NPc+VP"是连动结构,"到+NPs+VP"是紧缩结构。  相似文献   

2.
"下"用作动量词最早表示动作量,后来也表示时间量。根据动量结构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不同性质,"数词+下"有时在宾语前,有时在宾语后。一定条件下,"数词+下"用在同一宾语前或后都说得通,且两种情况下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有时,同形的"V+宾语+数词+下"或"V+数词+下+宾语"有两种语义,该歧义现象的产生是结构中的"V"和宾语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教学中,要注意区分结构中动量词"下"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英汉语言中"X+fy"和"X+化"的词化模式、对称与不对称性及其句法特征的异同为研究内容。研究发现:英汉语言中都具有"名词+fy/化"和"形容词+fy/化"两种词化模式;但存在语内和语际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英汉语在句法上存在差异。"形容词+fy"和"形容词+化"的句法相似,"名词+化"具有句法特殊性。英语两种词化模式所得到的动词都具有及物性,一般能带宾语,被动语,部分副词,祈使语。汉语中"形容词+化"和"名词+化"句法功能有差异,"形容词+化"能作谓语,不作宾语,用于被动句,不用在祈使句中;"名词+化"一般可作宾语,能用在被动句中,可受部分副词修饰,不能作谓语,不用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4.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谈到杂交水稻的成功,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说: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如是说……灵感(inspiration)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正>在交际话语中,"V+了+NP1+NP2"句式中的NP如1果是人称代词的话,可以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情况,如:"睡了他三天三夜",这里的"他"就是虚指的,本文研究的句式是在NP是实指的情况下进行的1,为了方便,在此处的NP一律用1"他"来代替,且NP与1NP具有领属2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英语专业群的建设应该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形成一个"1+X"模式的英语专业群,其中"1"是以应用英语专业为龙头骨干,"X"是专业模块方向,如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商务、国际会展、涉外文秘等."1+X"模式英语专业群构建过程中,"1"要作"精","X"要作"丰".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07-110
现代汉语中名词与形容的组合(N+A)有"主语+谓语"和"状语+中心语"两种结构,两者在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状中式NA结构在句法上主要作定语,形成"N1A的N2",结构中的形容词A只能是强态形容词,N1一般是有确定量的具体事物,N1与A的组合相对自由。相较于"数量词+名词"结构,"N1A的N2"的表达更加精确具体,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8.
<正>议论文是用来表达作者学识见解的,就人论事、就事论事、缘理说事、因事论理等等都是议论文写作的常见形式。但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为了写满800字这类"议论性文章",绝大多数还是使出了两种"绝招",一是拼命举例:周国平如何,汪国真如何,王国维如何;二是大量引用名人警句:林徽因如是说,林清玄如是说,林语堂如是说,林林总总。名人热,名言热,那些大师们的故事在高考中一时大热,只有故事没有说理,只有他们,没有"我",  相似文献   

9.
不救则不义且不利"中,"且"历来有"将要"和"并且"两种解释。通过对"且"字语义及其搭配成分的分析,可以发现"且"在由时间副词向并列连词演变的过程中,"表性状成分1+且+表性状成分2"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后两成分的关系不明显时,"且"容易向连词转变。由于"不义"是"不利"的原因,"且"释为"将要"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1.
<正>在现代汉语中,"赞"一般是不单说的,它多作语素来构成一个词,如"称赞""赞叹""赞美""赞同"。但是近来,"赞"逐渐有单独使用的趋势。独用为动词的时候,"赞"作"称赞,赞同"讲。如《人民日报》上有"影评可以赞,也可以贬""赞一个主流媒体正能量的发力""颁奖词中如此赞她"。"赞"独用作形容词时,前面会用上"超""很"等副词。如"超赞""很赞"等,表示非常不错、值得称赞的意思。人民网里面"将核电站设计到如此迷你的境地当然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且是超赞的""榴莲酥很赞"都是此类例子。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把"字句中的"把+N_1+当(成/作)+N_2"句式的功能是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这种看法总体来看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该句式中N_1与N_2的关系多样。其中,"当事(V.)""当人(V.)"这两个短语尤其特殊,与其他"把+N_1+当(成/作)+N_2"句式不同。本文基于语料库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首先阐明"把+N_1+当(成/作)+N_2"中N_1与N_2的关系,并据此说明"当事(V.)"和"当人(V.)"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卡耐基夫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比尔·盖茨如是说》、《李嘉诚如是说》、《拿破仑·希尔如是说》……在北京一些书店,"成功学"图书比比皆是,吸引了很多青年读者的眼球。这类图书大致分为认识自我、突出自我、激发潜能、超越自我等部分,同时配以一些成功法则以及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教学、考试中,"通假字"这一古汉语现象,或多或少,会占一定比例。然而在课下注释中对"通假字"这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同",一说,"通",但并没有  相似文献   

15.
研讨了"时量+N(P)"中能够进入的N(P)的语义特征--具有过程性或时段性;以省略插入点、"时量+N(P)"作何种句法成分、成分易位应对的情况,具体辨析了"时量+N(P)"有状中与定中两种句法关系;其语用价值是表达的省略、简练性,"时量+N(P)"也有活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在+N_1+的+N_2"格式存在的句法歧义进行分化,发现该格式具体可分为"在+N_1[方位名词]+的+N_2[处所名词]"和"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两种多义格式类型。导致该格式歧义主要有四个限制因素:一是不同语境中,"在"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二是N_2[处所名词]具有[-方位]的语义特征;三是N_1、N_2必须都能作"在"的宾语;四是N_1和N_2之间必须能构成修饰关系,且"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格式还必须满足N_1[处所名词]?N_2[处所名词]。该格式的句法歧义与"在"有关,在不同的语境中,"在"的语义指向不同,形成了多指歧义关系,这是导致其句法歧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管"字各语义、词性之间存在引申发展关系,其语法化用法源于动词,句法条件是"管+NP1+V2+NP2",语义上经历了"表掌管→引进对象→处置""表掌管→引进对象→方向"的过程。"管"字自身动词性很强,也有虚化用法,经过词汇化过程构成"副词语素+管(动语素)"形式。"只管"作副词,"尽管"作副词、连词,"不管"作连词,"别管"作连词。  相似文献   

19.
"无所谓"的词汇化经历了"所谓"的词汇化和"无所谓"的词汇化两个阶段,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在重新分析作用下,"无/靡+所+V"结构中"所"和处所相关类的动词结合为词汇单位。在类推作用下,"所V"结构大量出现,并扩展到包括"所谓"等言说类在内的其它动词类型;"无所谓"之后的名词性成分变为动词或形容词短语。词汇化过程中,"无所谓"的词义产生了虚化,从表示"没有什么说的"演变为可以反映说话人主观态度的"不在乎"。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一个"的使用十分常见,它主要作数量词修饰体词性成分,有时也可修饰谓词及其结构."一个"在现汉里主要作数量词组使用,即是说,"一"是数词,"个"是量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