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杜甫没有隐逸思想,但对杜甫的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杜甫也存在一定的隐逸思想。文章从集中体现杜甫隐逸思想的四个时期的作品入手,全面阐述了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相似文献   

3.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5.
肖智成 《文教资料》2013,(17):15-17
独特的个性气质、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多样的文化浸染,共同构建了汪曾祺复杂的思想情感。深厚的古典文化、新潮的自由意志、真淳的生活态度与高雅的超迈精神,一起圆融内化为汪曾祺超越现实而隐逸人间的独特情怀。隐逸情怀无疑是其创作思想中的一个维度,主要表现为崇尚自然的乡土情怀、旷达超然的人生境界、边缘诗化的叙事立场与明净淡远的审美倾向等。  相似文献   

6.
吴慧敏 《教学随笔》2013,(12):129-130
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和李白双峰并峙,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他的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深陷困境,但是他不会为自己的际遇而伤感,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势的安危,是百姓的疾苦。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其不朽诗作中充斥着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海洋中,始终荡漾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载着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其晚期代表诗作"三吏"、"三别"中,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本文将在简要叙述杜甫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基础上,分析其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内涵。之后,将主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维在政治仕途及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加之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并创作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的田园山水诗。人生遭际是王维隐逸世界观产生的根源,亦是其隐逸诗独特的审美格调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相似文献   

9.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漂泊一生,忧国忧民一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诗歌中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程校花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4):56-61,68
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起了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寄予其忠君报国的思想、多病身世之慨叹的重要载体,是杜甫伟大人格和高超诗歌创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杜甫的疾病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成就巨大,并对后世疾病诗的创作起到了表率作用,引发了大量相关题材作品的涌现。  相似文献   

15.
浙东学人仇兆鳌,一生参与文史哲研究,然知其名者特重其《杜诗详注》。《杜诗详注》乃清初杜诗研究之集大成著作,其诸多研究成果为后人仿效,而理清仇兆鳌的其他著述,当对研究《杜诗详注》成功的原因甚有帮助,故梳理仇兆鳌史部、子部、集部的著述并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戴复古接受屈骚精神的途径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复古曾师从陆游,人生理念自然受其影响。戴复古与杜甫也可以说是心神感契,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承祧杜甫现实主义诗美精神一脉而来。杜、陆二人又都极力弘扬屈骚精神。可见,戴复古诗学的主体精神是近承放翁,远绍杜圣,溯源屈子。这一诗性精神使诗人的创作在表现自我人生感受的同时,更纳入具有充实社会内容的抒怀轨道,而在屈骚精神相对缺失的南宋年代更显珍贵,从而表现出极强的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7.
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杜甫晚年以《登高》为代表的登览诗中,常常将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由深沉的社会历史感、宏大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中。它是杜甫独特的时空感受,也是杜甫的创新之处。构成杜诗境界的博大宏深。  相似文献   

18.
杜甫对绘画艺术有着深刻体会,其题画诗中蕴含了许多绘画艺术思想,在绘画艺术创作论和绘画艺术欣赏论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杜甫的艺术主张对后世的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20.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其《诗评》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其诗克服了白体的率易平熟、西昆体的藻饰雕琢及江西诗派的奇谲瘦硬之弊,既有白居易的平易、杜甫的骨力、李白的豪放,又有宋人的健朗,表现出雄浑俊逸、自然天真的主体风格。而由于题材、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的不同,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南渡之前的诗作更多地追踪李白,充溢着难以抑制的狂情豪气;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侧重学习杜甫,显得沉郁顿挫,而对陶、谢的推崇又使其诗时时呈现清远平淡、天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