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体、意象等方面存在着引用、模仿、典故、重写、原型等关系,互文性解读就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本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文论从结构向后结构过渡时催生出的重要理念.对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互文性理论的发生发展、内涵等进行了梳理.并着重论述了其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以凸显互文性的特质及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3.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社会学批评理论。他充分地汲取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特娃的符号学,在文本与社会之间、文本各层次之间、文本生产与接受之同、文类体系与社会体系之间构建了互文性。文本社会学将“互文性”作为其理论核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既经验又批判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可以成为中国21世纪文学理论多元化中的一元,而且还能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和谐沟通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是指其他文本或知识对当前文本意义的塑造。在文学文本中,相似的事件、场景、人物、意象、经验和感觉重复出现,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任何事实都是存在于巨大的事件网络和链条中,任何意义也都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意义。因此,互文性在文学文本理解中形成了庞大的意义网络关系。互文性理论之于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可以避免从单一的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在可塑的、交互的、动态的互文性意义网络关系中去分析和解释文本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秀丽 《教师》2012,(4):66-66
“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利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素就是文本之间是互为影响的,这一理论被迅速地运用到当下的文本解读之中。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构建互文性阅读教学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阅读近几年已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其教学效果也越来越被语文教学实践所证实。构建互文性阅读文本是实施互文性阅读的首要条件,其直接关系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效果。互文性阅读的文本构建:借助文中典故和引用,设法利用好背景资料,努力组建好引用文本,充分发挥好语境功能,精用现代化多媒体构建。  相似文献   

7.
广告文本有着特殊的创作规律与多样的表现形式,本文运用互文分析理论,研究广告文本中的水平互文与垂直互文、内互文与外互文,分析互文性的存在对于广告传播的意义,并进而对广告文本的创作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曹玲 《新课程研究》2009,(3):184-185
互文性是指某一文本与它的前文本之门的相互联系,此概念大量地应用于广告中。本文基于广告语篇及其互文性现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互文性在广告中的应用,即具体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媒介互文性。  相似文献   

9.
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 (个体 )无意识理论 ,其特点可以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和“至人无功”三个词来加以形象化的概括。以原型为关联点 ,揭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 ,是集体无意识理论在神话—原型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品的记忆学识的游戏——互文性理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理论是对传统文学研究和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一种超越,该理论强调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依赖。本文从互文性的源起出发,指出它是记忆文学作品的结果,在不同的记忆的交织中既有必然的重复又有新生的思想,文章从宏观互文和微观互文见证了这种记忆的文本,并探讨了它的发展、分类和生成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敏感性的历史时期”。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程而打斗愈烈。本文意欲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义含混和审美颠覆,通过再现其展开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途径和它内在的无法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翻译学界之中,已有众多学者采用互文性理论进行翻译学研究。互文性理论对于读者的重视,可以启迪翻译学研究者重新审视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特殊读者的作用。互文性理论否认文本的终极意义,强调语义的流动性,能有力地解释翻译领域中的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也可以启发翻译学研究加强对于翻译过程的重视,进而从静态的结果研究转向动态的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应当引入互文性理论使研究对象在其理论框架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文本、主体和文化三方面对翻译批评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其中,文本的研究以词语为主;主体研究主要考查译者,同时将读者反应作为参照对象;而文化研究的重点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把质疑、非理性、主体间性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为我们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以及对当前所沿袭的传统教育所提出的批判,阐述了后现代主义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是师生进行建构和解构的文本,教师、学生、课程和教材面向新事件而动,课程应当消解学科边界。课程改革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智慧,设置灵活的课程目标,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生成,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对话,充分发展综合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化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设计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关于互文指涉的分类方法,并从互文指涉理论的缺席前语篇的角度剖析了一本多译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前语篇链接,以及对于复调式语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现代文坛上两个主要的文学思潮与流派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世界观、艺术观等各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叛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坚持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主张“去中心”的思维策略,坚持反整体性的立场,推崇创造性的活动。透视后现代主义的这些观点,反思现代教育,我们可以从教育目的观、学生观及课程观方面得到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