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日之行——镇江北固山。北固山不高,名气却不小。刘备招亲之甘露寺雄踞山巅,东吴大将太史慈和鲁肃之陵、北宋词人柳永之墓、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虎口脱险之址等环侍左右……每一处历史陈迹,总能让人回忆起如烟往事。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无数骚人墨客的咏唱,许诨、沈括、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王湾《次北固山下》与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广为传诵。北固山是一座历史的山,一座文化的山,一座精神的山。山下有王湾,山上有稼轩,徜徉其间,你也会和刘备一样,发出天下第一江山的感慨。大江东去多少事,北固山水永铭记。  相似文献   

2.
唐代润州甘露寺,有一位老和尚。李德裕任淮南节度使巡视到这里时,把一根方竹杖送给了这们老和尚。这方竹杖原产于大宛国,质地坚实,切面呈正方形,节须由四面成对地生长。后来,李德裕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又来到甘露寺,当时那位老和尚还健在。李德裕问他:“方竹杖还在吗?”老和尚说:“至今仍当宝物一样珍藏着。”李德裕请他把方竹杖拿出来看看。一看,原来老和尚已经将它修成圆形,并且漆上了漆。李德裕非常惋惜,哀叹了一整天。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在书写过程中经历了世代流传,打上了很深的民间文化烙印,具有民间积累特点。其中"刘备招亲"明显具有民间"傻女婿"类型故事的特点,蕴含着民间"三段式"的创作形态和"巧与拙"的喜剧因素。从民间视角对比"刘备招亲"与"傻女婿"故事,对《三国演义》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作者企图把刘备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面,塑造成一个理想的仁君。因此,刘备成了“仁”的化身,被不少论者誉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仁君。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说刘备是“外君子而内小人也”,周瑜对刘备的评价也不高,刘备只不过是“枭雄之辈。”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我们认为刘备确实是一位“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奸雄,并通过这个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时下,不少教师争购特级教师教案,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结果,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故事。《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描述层见叠出。如刘备招亲这一节里就是一个典型。诸葛亮为去东吴护卫主人的赵云设计了三个计策,装于锦囊中,在招亲过程中,每出现“山重水尽疑无路”时,只要拆开锦囊,依计而行,就会“柳暗花明”。以上看似神奇,实际上包含着诸葛亮对当时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的详尽调查和透彻分析。当然,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设计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学设计的种种教学法,这就…  相似文献   

6.
镇江三山     
江南是水乡,因而山成为珍品。镇江三山,就像三兄弟,山不高,最高的焦山不过70米,北固山和金山才50米左右。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金山有"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传奇,焦山因东汉有个叫焦光的人隐居山中而得名,北固山则有刘备招亲  相似文献   

7.
唐代状元韦瓘由于被牵进一桩“传奇公案”而经常被人提及,自古以来都说他是李德裕的门人,这是事实吗? 《旧唐书·李德裕传》载:“德裕……不喜科试,年才及冠,志业大成。贞元中以父谴蛮方,随侍左右,不求仕进。元和初以父再柄国钧,避嫌不仕。台省累辟诸府从事。十一年,张弘靖罢相镇太原,辟为掌书记,由大理评事得殿中侍御史。十四年府罢从弘靖入朝,真拜监察御史。”《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263页云:“贾餗《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释褐,诏授校书郎,累迁至监察御史,元和十五年,以本官召充翰林学士。’” 据《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正月“己卯……以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同年“十二月甲  相似文献   

8.
两《唐书》没有为令狐梅立传,但据《令狐梅墓志铭》所载,结合有关文献可知,令狐梅是一个颇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劝阻李德裕接受吐蕃悉怛谋的投降,看清了唐王朝内部朋党之争的存在,李德裕的主张难以实现。他通过李德裕劝阻武宗对政敌进行报复,对缓和政治矛盾也有积极意义。在对泽潞用兵的问题上,他积极提出建议,推荐人才,致使最后得预期的效果,这些事实说明,李德裕的所作作为都与令狐梅的主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写刘备,是把他当成圣君、仁人形象来写的,我在题目中却对“仁人”两个字加了个引号,为什么?因为刘备虽然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仁君形象,但在作者冷静的描写中,刘备这个“仁人”,有时颇有点儿作秀味道。爱民《三国演义》的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作小说,儒家提倡“明君仁政”,就是希望有圣明的君主,能够按“民为邦本”的思想对老百姓行仁政。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向往清平世界,向往有“明君”拯救他们。刘备就被罗贯中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刘备在小说中一露面,“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明确表达这样的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一生讲究仁德,他的队伍所到  相似文献   

10.
董杰  董伟 《现代语文》2002,(2):31-3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大隐,非要劳动刘备跑上三次才接见,又不想出山,非得搞得刘备哭哭啼啼才勉强答应。在此,一个文人的那点要求尊重的心理是得到充分实现了。然而事实如何呢?当年诸葛亮和老弟诸葛均避乱南阳时,并非如《演义》中所言就是哥俩,他们还带来了一姊一妹。《演义》中讲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大概是溢美之辞,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想来他的姊妹长得也不差。当时襄阳一带有位庞德公,乃天下名士,受其评判者俱可大名骤显。当年布衣诸葛…  相似文献   

11.
傅璇琮与周建国联袂整理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是迄今参校它本最广、集珍本之长最多的一部李德裕文集。它不仅为当前及今后的李德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全面而真实的文本 ,而且整理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与现实都能“具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为学术界对李德裕以及中晚唐文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14.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因此,将前后两者加以比较分析,对于认清作者尊刘贬曹的创作指导思想,大有必要.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是史书,基本上是如实记载;另一个是小说,允许艺术描写.小说不等于历史,二者存在差别是自然的,无可厚非.但正是这些差别,却向人们揭示了:作者在取舍或增补时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意图.为论述方便,以下《三国演义》简称为《义》,《三国志》简称为《志》.一、关于刘备的“宽厚”与“仁爱”罗贯中笔下的刘备,是一个贤德开明的君主,这主要体现在刘备的“宽厚”与“仁爱”上.只要将刘备“宽厚”、“仁爱”的外衣剥去,贤明君主的桂冠不击自落,作者的拥刘思想也将暴露无遗.请看以下事例:例一,《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中有这样的情节:刘备求见督邮,督邮拒而不见,反要加害于刘备.张飞酒后听说此事,“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人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出馆驿,绑到了县前的拴马桩上,用柳条抽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幸好刘备及时赶到,喝住了张飞,才饶了督邮一命.书中写道:“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由此看来,张飞粗鲁暴烈,玄德宽厚仁爱,毫无疑义了.其实,张飞何曾打过督邮  相似文献   

15.
《太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与它相配合的阅读课文是《鲸》。课文从一个传说谈起,以激起儿童阅读的兴趣。接着,通过“其实”一词转向事实,具体讲了“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  相似文献   

16.
后人对徐文长颇多各类“传奇”色彩之传说,其中多有不可靠之处,若引之为真实史料,则以讹传讹,以假作真了。今读《曲海总目提要卷五玉禅师》条,其以民间之传说为据,说徐文长作《玉禅师》是“借以自喻”。后查《徐文长自著畸谱》,感到距事实太远了。“自喻”说理由有二:一谓徐文长为胡宗宪幕僚时,曾因僧徒待之“不礼”而使计唆少保杀僧人;二是“渭为人猜妬”,疑其后妻与僧人有私,遂“取铁钉檠剌之,中妇顶门死。渭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恐为躁所先”究竟何指》(以下简称《何指》)一文,提出:‘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意即说东吴方面若不先于曹操联合刘备,而被曹操拉拢走了刘备,则与东吴就更为不利”。这个新的见解,于历史事实不符,于文理不合。对刘备,曹操一向视为“有雄才”“必为后患”的“人杰”。击垮争天下的对手刘备,对于曹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惟其如此,八月间刘表一死,曹操九月便进军新野。荆州唾手而得之后,曹操仍亲率骑兵五千,日夜兼程三百里,对节节败退的刘备,穷追不舍,在当阳长坂,把备军打得七零八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故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周瑜。关于他,民间的传说很多,自罗贯中《三国演义》深入人心后,就更是家喻户晓。只是这部小说的流传带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为了维护刘备的正统地位、塑造“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形象,小说家不惜将许多原本是周瑜的功劳移到了蜀国君臣的头上。最  相似文献   

19.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20.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本文想从以下三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刘备对“隆中决策”的态度、刘备入蜀后的用人政策及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我们知道,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相契得是否天衣无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刘备是否能够认真采纳贯彻“隆中决策”。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所制定的战略决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