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习语言”栏目中的两篇文章,或例说汉语词汇活用之趣,或撷拾汉语词义赋新之妙,时代气息逼人。  相似文献   

2.
方言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到现代语言学一脉相传的,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上的一个应用。搞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方言分化演变的历史,弄清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对靖远方言里的一些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提供了甘肃汉语方言在这方面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3.
关于"上"、"上头"的后置词表原因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4,26(4):41-42,54
汉语方位词“上”、“上头”的表示原因、原委的非汉语用法见于元代直译体,源于对译蒙古语的后置词。在直译体的渗透下汉语文献亦使用之。辞书对此用法的收列与释义存在问题:失收或误释;书证晚出或无代表性;词性标识不一。  相似文献   

4.
贺红霞 《英语辅导》2011,(1):175-178
汉语成语凝练、精辟,不仅是汉语之精髓,且大都富含隐喻意义。对于这样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语言,要把它成功地翻译成英语,进行两种文化语迹间的相互转化,需借助隐喻理论对成语内涵及建构的把握。理解成语是翻译之关键和前提,在此基础上的翻译或直译或意译视具体成语而定。  相似文献   

5.
王府藏子弟书中的满语词分为音译词、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两种类型。满语音译词指的是按照满语的发音在汉语中找到发音相同或类似音的汉字与之对译之后形成的词。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的满语词也可称为满汉融合词,加注的汉语语素一般是用来表示意义类属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应如何精益求精──以“指”字词条为例刘瑞明《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是汉语词典之冠,成就及优点多有,此不赘及。人们对于心爱之物总想尽力使它臻于更好,对如何精益求精试作刍言,或可有助读者检阅和以后修订时参考。《汉大》拟出十二卷,...  相似文献   

7.
英语同源格与汉语同异格,是被学者所忽略的两种修辞格。通过对这两种修辞格的分类与研究,文章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当汉语出现难译或不可译现象时,常有同异格之运用;此时,若以英语同源格译之,则效果立见,甚至变不可译为可译。  相似文献   

8.
从复合词的"异序"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复合词出现异序现象是汉语词汇从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汉语的韵律要求和共同的语素义为之造就了支撑条件,是丰富的方言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汉语构词上语序AB式和BA式并存的事实证明,汉语不仅有“修饰语 中心语”的偏正式合成词,也同时具有“中心语 修饰语”的正偏式合成词,后并非受亲属语言或古越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迎泽 《语文知识》2010,(4):73-74,93
本文回顾了历代对《论语》中"老者安之"一句的几种代表性的解释,认为使动解释和被动解释都是不合理的,上古汉语中的"安"和现代汉语中的"安"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上古汉语中的"安"可以带原因或对象宾语,有及物动词用法。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古今汉语动词的价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汉字的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由于汉字独特的外形构造和它深远的意义指向,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本文从汉字点画之美、形体之美、寓意之美等方面探讨了汉语的美的特质,揭示汉语之美。让学生认识汉语之美,对于培育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养成汉语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A而B之”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框架式结构,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等,还可构成独立语或小句。“而”、“之”的法不同,反映出“A而B之”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A而B之”表达独特,用法灵活,语用价值颇大,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为实用的语言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英语音译词的出现填补了汉语表达的空位,丰富了汉语表达,对汉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某些缺陷:首先是费解,音译词中的汉语语素只起表音作用,与字的意义失去联系.其次是有的音译词不但冗长费解,还会导致错误的联想,引起歧义或误解.音译的过程中应注意,在单纯音译和寓意音译的基础上注重于符合汉民族审美心理的词义选择,使之成为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于"问题即课题"一说,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辨析:课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麻烦。很显然,"问题"与"课题"虽然近义,却应该是两个不同概念。  相似文献   

14.
李二占 《现代语文》2007,(11):13-15
"理据"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意为"道理之所在".《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该词并分别释义为"论据"与"理由,根据".现在,"理据"已成为语言学中一个专门术语,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由汉字记录的汉语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造型之美.本文简略论述了汉字与诗歌语言造型之美的关系,并列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汉语诗歌的语言造型之美的一系列实现方式,进而思考并总结了汉语诗歌的语言造型美感产生的原因,并表明了对待汉语诗歌语言造型之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辞典,所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其重在探索语词的历史发展,给我们学习和研究汉语词汇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白璧微瑕",笔者发现其"小"字下所收词目"小的"、"小底"二词释义,或有失误,或交代不清,有就缪补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8.
“了”是助词,在汉语中它常附着于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或语气。《火烧云》一文中,“了”竟出现了22处之多,给课文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9.
齐己诗中"钟陵"、"加餐"、"人群"、"减"、"日向"、"朗鉴"、"簇子"、"参差"、"依依"、"槎程"、"不能"等语词,《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或未予收录,或义项缺漏。尝试结合唐前及唐后文献进行考释,以补《汉语大词典》等之不足。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之《金瓶梅词话》词语释义存在不少疏漏之处,如“丁八”、“放水”、“水客”、“垫发”、“卖串儿”、“三不知”、“死声活气”、“激犯”。《汉语大词典》在释这些词时,多就某一例为据,或未紧扣词素究源索解,或就句释词未能照应上下文意,或忽视了方言俗语的特殊意义,存在许多未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