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鲁迅独特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人文精神,以及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巨大的噬力的极为清醒的感悟,促使他以一种绝望的反抗姿态,开始其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启蒙行为.鲁迅的启蒙观注重进化论的理性价值和唯意志论的生命自觉意识,强调弱者的反抗,反对强权意志,<呐喊>、<彷徨>则以独有的黑暗寒冷基调的营造,直接典型地印证着鲁迅的启蒙心态与启蒙行动;形象逼真地展示了封建传统奴役下中国黑暗寒冷的社会环境、近乎无事的悲剧个案、新生力量的孤立无助和退却、以及作为启蒙信息发布者的"我"的复杂暖昧;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中国的"陌生感"、"荒原感",以及置身其中、无法摆脱的无奈的"漂泊感".恰如严冬长夜里一盏高悬于华夏苍穹,顽强燃烧的思想孤灯,启示人们以坚韧的战斗精神,去展开艰辛漫长的反封建持久战.  相似文献   

3.
在呐喊声中探索道路——论《呐喊》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收集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1922年的《社戏》等十四篇小说。从小说反映的内容看,《呐喊》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现实,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面镜子;但从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看,《呐喊》实际上刻划了鲁迅先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民族解放道路的轨迹,是鲁迅先生追求梦想的形象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狂人日记》的揭露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博大深刻的主题切入,论证其运用以写实与象征结合,以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的艺术选择的独特价值,并分析了定实为象征服务,营构象征意象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社会环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生活环境的人格化、物质化倾向和自然环境的主观色彩、地方色彩三个方面。鲁迅非常重视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7.
:《呐喊》《彷徨》充分体现了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集结构与主题的分析 ,可以看出它们既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不同文章也有不同的个体结构特征 ,它们和主题水乳交融 ,极好地突出了主题。但结构不能决定主题 ,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切还通过其他方式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暴露国民性,解剖人的灵魂,是鲁迅先生小说现实主义深刻性所在。民主,平等,个性独立等启蒙思想的运用与其悲剧性的人生体验融为一体。但,其小说社会环境中的近代制度文化的缺失为人物悲剧人生埋下了现实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狂飙突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其小说 创作的成就体现在:一、打破章回体和以叙述为主的格式,创造出具有民族风 格的新形式;二、构思的奇巧──独创性与多样性完美结合;三、结构朴实无华 又匠心独运;四、着意于典型刻画;五、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狂飙突起的“五四”新化运动,造就了中国新化运动旗手鲁迅,其小说创作的成就体现在:一、打破章回体和以叙述为主的格式,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形式;二、构思的奇巧——独创性与多样性完美结合;三、结构朴实无华又匠心独运;四、着意于典型刻画;五、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剧作的杰出代表。无论是主题的表达、情节的设置处理,还是典型人物的性格刻画,都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洞察生活的深度和表现生活的力度,体现出作者高度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4.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5.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故事八则,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总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故事新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既有浪漫主义的描写,也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创作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是脱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祝福》一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面貌。李欧梵评价《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  相似文献   

19.
内容深切、格式特别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特色:其内容之深,始于启蒙,却向人性深处延伸,隐寓和呼唤着一种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其格式特别,除了“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还有对传统的继承,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现实主义创作的起点和杰作,有着独特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首先,由历史题材转向了对小人物题材的自觉选择。其次,在具体的表现手段上,突破传统戏剧高度集中地展示尖锐矛盾和追求紧张情节的艺术模式,撷取连缀生活原生形态作异常冷静而客观的审美观照和再现还原,在淡化情节的自然展示中,倾重剖析人物心理,刻划人物性格,充分体现了夏衍表现小人物题材的艺术追求和成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