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现代诗歌最美的意象是青春意象,包括自然界的青春意象、人的青春意象和祖国的青春意象。青春之美,是生命之美集中的表现。诗人眷念青春,同时也感叹青春的短暂和易逝。眷念和感叹都是对生命的珍爱,体现了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2.
古典精神与现代特质,共存于卞之琳1930年-1937年的诗歌创作中.古典作为其内核,或隐或现,一以贯之;现代则在观念层面,停留纠缠.两者对立统一,并最终以古典的突围结束了这一交锋.  相似文献   

3.
钱穆把汉字称为中国独特的一门艺术,极重视中国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在他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及《中国文学论丛》中有专门的文章来论述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从汉字的构造、演变和应用的角度揭示了汉字的审美价值及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诸要素的运用皆以营造意境为根本,并在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寓意象征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蕴含着的丰富意象,以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借鉴,使现代室内设计的技术性文化同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的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使我们现代室内设计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文脉,彰显东方设计文化的神韵和个性。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在20年代初期白话诗和40年代现代派诗歌中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试从卞之琳对中国古典主义精神的继承以及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借鉴来阐释其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过程中,在诗歌创作领域上被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似乎逐渐的在放松对音乐美的要求.因此造成了很多人错误的理解成中国的现代诗歌丧失了对音乐性创作的坚持.的确,中国现代诗歌的音乐性转变探索中,有一些未能深入研究的问题遗漏.本文将针对其转变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席慕容的诗歌主要有三个内容:乡愁、爱情、生命及时光,都统一于爱的基调;而艺术上的诸种魅力,如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构思的精巧等等又都融于一种美的氛围中。而爱与美便是本文所着力论述的席慕蓉的诗歌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关于禅宗和书法关系的研究,一般从禅宗和书法的相互影响去切入。本文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即禅宗美学的特质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去研究。禅宗美学主要有四个特质: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圆融之美和顿悟之美,而这些在书法(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的理路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之初优秀的中国电影深入时代,深入民族,深入社会,从人性之美的深度表现生命;以多样化的叙事结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影像风格铸就艺术之美;进而多元地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广征博取,开创中国电影民族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燕妮 《文教资料》2009,(15):67-68
音乐和音乐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与协作,现代的音乐教育应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艺术精神中汲取有关智慧,秉承全面"立人"的教育宗旨,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生活体验,和谐而深刻的艺术情感,以及平等而协作的群体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事物间诸种“关系”入手,借助“关系”思维的方法,以观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风格形成,及其与中西诗学的关系,从而在多元的“关系”中达到对卞诗主题意境的准确把握,以期拓展视域,有所新见。  相似文献   

12.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代表这一转折的创作成果就是《慰劳信集》。这部诗集以其机智、幽默、风趣的风格和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思想,使卞之琳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而且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在卞之琳创作《慰劳信集》时,西方现代派诗人奥登于这一时期来华,创作了有关中国战场的十四行诗,因此,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深受奥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主题、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卞之琳《断章》的解释多种多样,这些解释有相成之美,无相克之弊,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值得称道的艺术空间。从“当代”角度切入,《断章》可谓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艾略特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玄学的爱好,卞之琳的诗所呈现出的不同于其他现代诗人的风格特点得到了相当的肯定。而从现代诗发展看,正是卞之琳开玄学派诗风一脉,转变了抒情诗的传统,影响及于40年代以"现实、象征、玄学"为特征的"九叶诗派",从这个意义上讲,卞之琳在诗坛的地位远未得到深入的讨论。[1]从时代背景给予诗人的烙印、诗人自我养成的个人气质以及诗人创作与翻译诗歌的主张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20.
以1935年在日本创作的《在异国的警署》为界,卞之琳诗歌此前和此后暗自流淌着两种大的情感流向。一是在这首诗之前的茫然、苦闷、孤独的情思;二是在这首诗之后的充满理趣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