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行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通常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而忽略了学生在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本文提出教师在商务英语课堂中应该把"商务"、"英语"和"跨文化"三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以及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的技能,现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都旨在通过"跨文化商务沟通"来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概念,而在该学科的教学中,不仅仅需要让学生了解在跨文化沟通中的理论性知识,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具备解决具体事件的能力。为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通过使用情景案例分析法来进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学习成为了最为高效的手段,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应对跨文化的具体需求。通过对跨文化商务交流教学的了解,旨在通过研究现阶段情景案例分析法的内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在对实际的教学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提出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正在经历改进和革新,英语学习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更受重视.在财经类高校的口语教学和训练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极为迫切.本文探讨了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英语学习的"大目标"--交流为导向,提高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从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说起,本文研究了英语口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应导入的内容以及如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化渗入.  相似文献   

4.
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英语课堂是师生沟通互动和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本文对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解读,并对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去展示魅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任蓓蓓 《海外英语》2011,(1):166-167
众所周知,翻译不仅仅是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更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在交际过程中跨文化能力。该文结合具体的翻译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有关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对谈判人员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谈判风格、谈判组织、谈判结构等方面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课程必须与跨文化沟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运用讲授法、讲座法、研讨法等直接传授型培训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跨文化基础知识;运用角色扮演法、情景式案例教学法、影视教学法等参与型培训方法,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企业实习等实践型培训方法,检验学生跨文化谈判能力。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汉语国际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所谓"敏感话题"的困扰。在敏感话题的应对中,存在着不置可否、被动回避、强势应对、火上浇油、否定一切五种情形,这些都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障碍。对于常见"敏感话题",回应与处理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传播沟通能力,以平等谦和的态度,针对留学生的国家背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多元文化的意识中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根本目的是利用"敏感话题",引导和激发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从而有效进行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8.
张谦 《成才之路》2009,(18):58-58
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舍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情感态度相关理论支持,结合教学实践.运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围绕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9.
郑小瑜 《考试周刊》2011,(46):132-133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中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如何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与沟通上的障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论述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武丽丽 《海外英语》2012,(16):53-54
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目的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广大外语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该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在大学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并针对大学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在跨文化、跨语言环境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性;分析了双语教学的必然性及在工程训练中运用双语教学的效果及可行性;结合基于创新项目的三段式普车实训双语教学法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课的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对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在高校中推广双语教学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词汇、语法等表层教学,而是应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尤其着重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在将来的实际运用中能得心应手,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旨在加强高校英语教学融合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等教育元素,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高校英语教学需要在正确理解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实施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等策略,充分放大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积极影响,以此促进高校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培养一流人才国际竞争力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基于16位荷兰研究型大学博士导师的访谈,运用Atlas.ti 7.5质性分析软件,分析了中国学生跨文化科研学习特点。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勤奋、专注、充满热情、学习能力强、能迎难而上的特点赢得荷兰导师高度认可,但在语言能力、学习主动性、批判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需重点培养。此外,与中国学生的跨文化碰撞,不仅提升了导师的文化回应指导能力,也促使他们自我审视和改进习惯性指导方式。这些发现可为中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一流人才跨文化学习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职商务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商务场景中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从分析商务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商务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和内容,并阐述了文化导入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强调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语教学中任务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如此,任务还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中有关增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策略、沟通策略、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锻炼学生跨文化沟通的意识与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教学和评价任务的设计,比如:教学目的,认知策略,学习者和任务设计者(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概况课应该作为国际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并围绕该课程建设面向国际学生的、以中国国情与文化为主题的课程系列。中国概况课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与文化为核心价值目标,同时兼顾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化学术研究能力与提升汉语运用能力三个能力目标。与此相应,中国概况课在教学模式上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互动—探究活动"有机衔接的课程结构、"兼顾语言和内容,结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型教学框架,并以任务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8.
英语跨文化教学是指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教授与英语使用文化密切相关的语境、表达和惯用语等,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社会环境,还能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如何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9.
薛田均 《考试周刊》2012,(77):112-113
本文就小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运用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学习意识和能力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能够更有效激活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学生跨文化英语学习运用过程能够使学生的英语表达和综合语言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地道性,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基本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对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逐步重视起来。该文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词汇、语法、阅读三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并且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