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兄弟》(上)是余华创作和自我精神探索的又一个新的高度,是他对人性的新的体验和开掘。此文本更进一步地深入人物的内心,着力挖掘出人性人情中关好闪光的一面。他力图在小说中冲破存在的根本困境和探索存在的答案,建构一个理想的人性,而“爱”是理想人性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河南作家阎连科致力于追求人的"心灵真实",倾向于在极端化书写中表现生活的可能性,进而揭开人性的真相。他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利用寓言体建构起荒诞的文学世界。阎连科的寓言化书写始终围绕着生命、权力与城市三个中心,以暴露人性深层的欲望,反思与批判由欲望衍生出的人性的病态与人格的扭曲,最终形成其个人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波 《文教资料》2012,(4):9-10
从对自然、纯美、和谐人性的赞美到对异化、卑琐、丑恶人性的批判,再到对人性善恶交织并存的冷静审视,铁凝一直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在热情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同时,为探索建构一条现代健全和谐的人性之路而孜孜不倦。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铁凝对人性探索的书写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对家庭的建构由20世纪50—70年代的“改造-借用”转换为80年代的“规范-借用”,小说文本将抽象的“人性”呈现为对家庭表象和家国新秩序的重新书写。人道主义思潮重新赋予了家庭血缘伦理“人性”的正面价值,家庭由50—70年代小说中被侵入、被借用、遭抵制的场域转换为反思的载体和“人性”复归的家园,表现在家庭表象批判功能的建立,血缘伦理疗救功能的建构以及家庭内部视角的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6.
这种生活即是建构一个人人可以发挥个性,拥有美好的人性,没有等级,没有阶级,每个人自由发展而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是解决现世异化人性的最好方法。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也肯定知道这种希望的必然破碎,却仍不失希望地相信着,生活着,战斗着。  相似文献   

7.
汪潇 《文教资料》2011,(36):255-257
江苏女作家黄蓓佳的创作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呈现给读者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前期表现大学生生活的“梦幻情绪小说”到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小说,作家赞美纯洁的爱情和善良的人性,执着追求美好的理想,也以沉痛之笔书写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无情地揭露出城市文明和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堕落.关注隐藏于生活背后的种种现实。本文以黄蓓佳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切入.全面剖析黄蓓佳成人题材小说的主题内容和美学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宗教大法官》与“四福音书”中的互文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隐喻功能书写的人性问题。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专制、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述人性的三个维度。信仰与理性的对立点是人性的物质欲望,自由与专制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权利,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的对立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宗教大法官》在“复调”的表层下,隐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需要依靠信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沈从文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在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他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2.
《回响》延续了东西以往的小说创作风格,是他持续向心灵探索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在超越自我同时,实现了广西在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零的突破,推动广西文学迈上新的台阶。《回响》建构了案件真相追寻和家庭矛盾危机两条叙事线索,两条线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以逻辑推理和心理分析为两翼,通过层层严密的推理达到案件真相的突破,而情感危机却悬而未决,留下不少的想象空间。《回响》意图进行更为彻底的人物内心开掘、心灵探寻,向着人性沟壑的纵深走去,运用极为细腻深刻的人性呈现、内心书写和逻辑严密的侦探推理、细节伏笔描绘了在当下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人的心灵危机和情感动荡。  相似文献   

13.
理性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特征,这是由理性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理性的超越性追求,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性,它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的表现。理性借助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来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人类建构完美的自我形象和至善的理想社会原型,以体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但理性所建构的理想世界,乃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为的是唤醒理性的反省和批判精神,以避免僵化和停滞,以及功利价值追求,激发人超越现存、指向未来的内在创造潜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符合人性需求的杠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安的影片几乎都展示了心灵的困扰和情感的两难抉择,印证的正是东西方人异质同构的心灵深层结构,即具有世界共通意义的“人性”书写和个体命运历程,并由此在东西方完全迥异的文化间建构相互沟通和契合的浮桥。  相似文献   

15.
理性具有超越性特性。它并不满足于经营经验世界的事务,它要超出经验世界,为人类建构理想大厦,寻求至善价值,体现人性对美好价值的企盼和追求,为人类自身寻求安身立命的最高尺度,建立行为的准则,即为人类自身立法,真正体现理想的价值。同时,理性的超越性追求,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它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的表现。理性借助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来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人类建构完美的自我形象和至善的理想社会原型,以体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个对人性、生命、死亡等有独特理解的作家。他对人性残缺的展示、对孤寂的生命历程的书写、对最终通往死亡的无法救赎的人生的呈现,可以看到苏童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对20世纪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他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放逐了启蒙叙事对人生和世界未来的期许,建构了远离宏大历史叙事的死亡诗学,开拓了新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雌性的草地》中,严歌苓用智慧、精准且直入人性深处的文字,再现了文革时期川西草原上"铁姑娘牧马班"的非人生活,书写了荒谬年代里一群被平等理想、集体主义、圣洁爱情所异化的女性的艰难生存境况和悲惨命运。文章强烈地凸显了作者对异化人性力量的批判,奏响了一曲悲怆的挽歌。  相似文献   

18.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殖民主体、被殖民主体的矛盾身份焦虑问题,继而考察小说中被殖民主体从"失语"到"发声"的表达历程,探究由殖民主体和被殖民主体建构的自然层面非洲形象与人文层面非洲形象的书写特征。最后指出海明威笔下的非洲形象书写是带有双重性的——在显性书写具有自我拯救功能的理想他者自然层面非洲形象的同时,又隐性绘制出以被殖民主体非洲动物"发声"反抗殖民统治为核心的人文层面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等的追求与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而言,突显人文精神是创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其中又引发悲剧性的消解、复仇主题的解构、人性的驳杂等问题,因此,传统文本当代改编中人文精神的建构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庄子在《逍遥游》中追求的自然人生、理想人生,倡导的自然人格、理想人格,这为我们现代人格的合理建构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我们应对其理想人格、社会批判意识、自我批判意识、审美超越意识等方面作出新的改造和阐释,赋予时代内涵、时代风格,让新世纪里的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善,人生更逍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