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自主性移动学习,有利于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帮助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可以预测,以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知识学习将成为未来知识学习的发展方向。因此,文章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英语自主学习带来了巨大变化与发展前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平台、微博、微信等媒介开展多模态语言技能训练,英语自主学习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移动学习模式。移动信息时代下,语言学习系统众多,学习资源丰富,且呈现出交互性强,智能化等特征,因此,引导教师与学生适应新的自主学习模式与探讨教学应对策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网络条件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已成为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上网本、PDA、手机等可移动设备可随时随地获取教育资源,让学习者体会到及时、自由的学习方式,所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认真地分析和整理国内外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概括总结移动学习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移动学习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但目前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应用情况与其对移动设备的热爱并不相符。本文从移动学习的定义出发,基于当前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必要性,并就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进行移动学习的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钟伟轩 《湘南学院学报》2012,(4):98-100,112
近年来,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M-Learning),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实现在"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4A)下进行自由的学习。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就是利用手机移动通讯设备来进行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其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依据调查和访谈,在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利用手机移动学习方式学习英语的态度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在大学生利用手机学习英语听力的方式,以及制约大学生利用手机来学习英语听力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社交、娱乐和生活。正是移动技术带来的便利性,给教育领域的变革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移动技术为核心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这也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不过,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用于评价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作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性。为此,本文对移动技术支持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周刊》2016,(53):7-8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学习趋势。移动学习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大学英语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听说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8.
周茜 《海外英语》2022,(9):194-195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模式也逐渐地走入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移动社交工具可以让学习更轻松地实现移动学习,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社交软件就是腾讯公司运营的QQ和微信,由于QQ在文件传输和多方协作等方面有更好的技术支持,所以QQ更加适合作为移动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生活。"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兴学习方式,日益被广大学者关注。为了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和智能终端开展移动学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目前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学校三方提出建议,让学生充分地利用移动学习资源,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互动有趣的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将更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0.
受信息化时代的影响,移动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出移动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化学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从而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度很高。移动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通过探讨利用移动微学习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了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萍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4):176-178
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发展越来越迅猛。针对大学生应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情况开展研究,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优势、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帮助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现象及其特征开展研究.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时代的大学生自主学习存在自主学习的自主性较弱、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意识、充分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以及完善学习平台功能、提升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成为研究热点。将移动虚拟学习社区这种非正式学习形式应用于高职教育中,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应从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研究入手,构建高职教育背景下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模型,并给出系统架构和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式各样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应用,移动学习成为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整体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对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意愿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移动学习活动和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移动通信设备的易用性、有用性与趣味性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相似文献   

16.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可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新的学习体验。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影响移动学习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移动学习资源的特性,分析了LMA软件的突出功能,探讨了利用LMA软件设计移动学习资源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网络广泛连接,随时随地都在产生或获取大量新的数据。运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挖掘数据价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将能够准确把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恰当开展舆情分析,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但是,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却并非拿来即可运用自如的普通工具,在其应用过程中,应当掌握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学习者能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自我补充和管理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移动设备能够随时随地查阅资料,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构建移动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网络学习适应性,媒介信息素养和对教师角色的期待的调查,试提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利用移动网络环境进行多方位、多渠道、交叉式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知识类型和难易程度出发,基于知识点量化分析层面,提出微课程设计策略,以满足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使用手持设备开展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者轻松而高效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针对传统学习资源利用率低、用户针对性不强、个性化学习不够突出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4G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实现随时随地高效率、个性化的学习。将云技术应用到4G移动学习中,利用本体论,设计用户的兴趣模型,满足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结合本体理论,研究本体类层次结构和语义推理的理论方法,设计专家本体用户兴趣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