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法孟 《精武》2008,(1):38-40
将前辈学者的传世佳作,重印以飨读者,其目的就是在于使读者花有限的时间和财力,精读一本好书,走近一个武术家,进而了解一门优秀的拳术。幸运的是,武学大家刘法孟先生(刘为鹰爪王陈子正高足,曾与杨澄甫弟子董英杰共同为陈鹤夫与吴公仪比武作公证嘉宾)的典范之作《鹰爪门一百零八擒拿术》适时地被热心读者寄到了本刊,编选之间,展诵多益,以己推人,若读者亦同感受益,则更感荣幸。  相似文献   

2.
车星辰 《精武》2009,(8):26-26
霍元甲(1869~1909年),字俊卿,天津静海小南河人,出身镖门,家传迷踪艺(即秘宗拳,亦称燕青拳),是我国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霍元甲》影片的不断涌现,这位被艺术化了的武术大师遂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而被国人顶礼膜拜。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是人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普通爱国武术家而已,其真实短暂的一生,绝非影视剧中渲染夸张的那样尽善尽美。对此,史料有详实记载,我们切莫将“戏说”混同于“史说”而认假为真,以讹传讹。因此文主旨在于陈述霍元甲与李瑞东的比武过程,故不予离题赘述霍李二人的武术历程与生平传略。  相似文献   

3.
2005年第9期《中华武术》刊登了韩起先生题为《我看八极拳小架》的文章,文章大致思想内容是,八极拳门套路中有一趟小架,这趟拳无论是整套练习,还是拆开单式练习,都费时费力,没有实战意义,其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都是做得些无用之功。文中说:“哪怕他已练了三四年,甚至十年八年,可有练出实战真功的?”韩起的文章不仅对八极拳有此看法,对形意拳、  相似文献   

4.
刘恩铭 《精武》2002,(3):6-7
导言:《系统点穴术筑基功真诠》一文作者刘恩铭先生出身于武术世家,其父刘志清是中国著名百岁武术家,《中国武术图典》有老人大幅拳照,是“龙行拳”创立者,13岁即参加义和团“童子军”,其徒著名者有获全国武术冠军的于立光(现为香港武术总教练)等人。刘恩铭家学渊源,深得乃父真传,在年当花甲之时,揭开点穴功的神秘面纱。自筑基、练指、认穴等入门功法开始,系统地讲述了“点穴术”的练用法门,使读者照本宣科,可学可用,图文并茂,实为不可多得的好功夫!  相似文献   

5.
刘恩铭 《精武》2003,(2):6-7
《系统点穴术筑基功真诠》一文作者刘恩铭先生出身于武术世家,其父刘志清是中国著名百岁武术家,《中国武术图典》有老人大幅拳照,是“龙行拳”创立者,13岁即参加义和团“童子军”,其徒著名者有获全国武术冠军的于立光(现为香港武术总教练)等人,刘恩铭家学渊源,深得乃父真传,在年当花甲之时,揭开点穴功的神秘面纱,自筑基、练指、认穴等入门功法开始,系统地讲述了“点穴术”的练用法门,使读者照本宣科,可学可用,图文并茂,实为不可多得的好功夫!  相似文献   

6.
张全亮 《精武》2005,(10):36-37
恩师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小韩庄村,卒于2004年9月11日,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九岁开始习武,一生不二,七十余年如一日。国办杂志称他为“中国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日本的《阿罗汉》杂志尊他为“东方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岳武穆遗书》可谓武学奇珍,笔者有幸,自幼随父学练岳家功夫,得传《岳武穆遗书》,略窥其一,现就技战术方面谈点体会。“消打合一乘虚而入”,这是《岳武穆遗书》中提到的主要战术。书中提示。“消”是防守,“打”是还击。在实战中,怎样处理好防守与进攻之间的关系,是任何拳种门派都很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非偶像明星     
李央 《新体育》2007,(2):2-2
若干年前《新体育》杂志有个栏目叫“偶像出场”,不知道还有多少读者朋友依然记得。关于“偶像”的定义,当初编辑部有过小小的争议。主要的分歧在于是不是所有的体育明星都算做“偶像”。  相似文献   

9.
通背鹞子穿林势是通背六路势法之一,练法属通背六路行状,击法属通背进击攻战法。为武者先有练法、后有理法,再有战法。今献《通背鹞子穿林势实战击技变法》,就是培养习者在练好套路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真打实战(应用于散手比赛、战场制敌,决不是行凶、打架、撒野)中去。文中向读者介绍的二十四手实战击技变法,每手都能耐心所欲地变化,如能练箱,悟透,举一返三,推出“拳外之拳,法外之法”,定能受益。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榆树县秀水乡苏家村73岁农民宋玉良是《棋艺》的忠实读者,每期都要到40多里远的县城去买。宋先生非常喜欢研阅布局与中局,并常写打谱笔记。盛夏八月他卖掉千斤玉米,不远千里来与笔者探讨开、中局的一些“为什么”。并提议在实战中局稿件中注明地点与时间,为  相似文献   

11.
波澜深藏:拍摄体育影视最多的导演他曾以电视剧《中国流》展现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波诡云谲的拼杀;他曾以电视剧《足球启示录》反思“5·19”工体球迷骚乱的缘起;他曾以影片《女帅男兵》展示新的历史时期篮球教练和队员之间的新故事和俱乐部制、外援等新话题;他曾以电影《棒球少年》体现棒球这一团体项目带给这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启迪和有益锻炼……他,就是著名导演戚健。包括上述两部电影和两部电视剧在内,戚健已经拍过将近20部影视片,《新闻启示录》、《花季·雨季》、《热血》等多部影视片都曾是当年度的突出作品,获得全国电视“飞天…  相似文献   

12.
将前辈学者的传世佳作,重印以飨读者,其目的就是在于使读者花有限的时间和财力,精读一本好书,走近一个武术家,进而了解一门优秀的拳术。幸运的是,武学大家刘法孟先生(刘为鹰爪王陈子正高足,曾与杨澄甫弟子董英杰共同为陈鹤夫与吴公仪比武作公证嘉宾)的典范之作《鹰爪门一百零八擒拿术》适时地被热心读者寄到了本刊,编选之间,展诵多益,以已推人,若读者亦同感受益,则更感荣幸。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三千年来,它对中国哲学、医学、武术以及养生术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很多武术家认为武术与《周易》有养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八卦掌的理论源于《周易》的理论。八卦掌是根据《周易》的理论制定武功修炼模式和基本原则的,本文也想就《周易》与传统八卦掌的关系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指教。 一、八卦掌以《周易》的阴阳论为武功修炼基本原则。 《周易》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论。所谓“阴阳”不仅指构成宇宙  相似文献   

14.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13-14
王选杰先生,大成拳正宗传人,我国著名武术家,素以实战享誉武坛,著作等身,桃李三千。其为人谦逊温和,又极具风骨;眼光锐利老辣,能使奸人现形。先生精通佛学儒学,旁通道学等传统学术,兼擅书法,尤喜颜体。为“文革”后首次在媒体上公开谈及大成拳之第一人。常只身或率徒南征北战,千里传艺,勇于实战,广泛交流,身经百战,鲜有  相似文献   

15.
顾留馨先生是我国著名武术家。他博采百家之长,摒弃门户之见,曾拜陈微明、杨澄甫、杨少侯、吴鉴泉、陈发科、孙禄堂等名师学艺,融汇百川;他一身正气,为营救被国民党反动派陷害关押的沈钧儒等“七君子”奔走呼号,据理力争,反动派恼羞成怒,将他投入监牢;解放后,他的精湛武艺和高尚武德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宋庆龄、叶剑英、邓颖超、贺龙、薛明等同志及国际友人胡志明主席都曾向他学习太极拳;他晚年笔耕不辍,有《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学习太极拳》《太极拳术》《炮捶》等多种著作面世。本刊在《世纪回忆》栏目重新发表此文,除纪念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武术事业的老武术家外,也希望年轻的武术工作者从中受到启迪、鞭策,在新世纪的中华武坛大展身手。  相似文献   

16.
“自沐朝晖意蓊笼,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读过这样的诗句,我们或许更会理解到著名诗人臧克家那豁达、奔放、开朗的性格。他步入诗坛五十余年,以辛勤的劳动创作了近五十本各种体裁的作品。尽管这位谦虚的诗人总说:“我在写作方面,数量甚多而可取者甚少。象一滩砂粒,在时代的声浪中一淘,能有几片金屑呢?”但从他的发轫之作《烙印》,直到脍炙人口的《有的人》,都说明他无愧于杰出  相似文献   

17.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一书中,曾提到能达到“不见不闻”武术上乘功夫境界的,形意拳有李洛能、八卦掌有董海川、太极拳则有杨禄禅。 所谓“不见不闻”,就是当遭受敌人的突然攻击时,虽目未见到,耳未听闻,亦能本能地避开,不受攻击。李、董、杨三人是否真的具有如此功能,不得而知。但是,“可见可闻”的功夫,亦即只要目能看到,身能听到,就可以本能地作出正确的反应,克敌制胜。这在近代甚至当代的著名武术家中,是大有人在的。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是对武术已达上乘功夫的写真。具有这种功夫的武术家,在对敌  相似文献   

19.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20.
靳爱祥 《精武》2007,(11):12-15
武艺的高度应是建立在拳学家的品德上、悟性上、学养上,而非建立在拳学家们所继承的“优秀”拳种上。卢忠仁先生答《精武》编者问的系列文章,包括了这位高龄武术家八十多年武术生涯的远大抱负和谦虚精神,不仅是他实践自己武学理想的结果,也是他将传统武术技法大量转化为科学语言的一个成功典范。是一份总结性的答卷。其中卢先生对卢氏结构曲折的历史有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解释,对享有盛誉的津门宋氏形意以及“阴阳八盘掌”与萧氏八卦掌的纠葛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真实的见解和客观分析。“进山先问路”,求取武学的真谛亦然,卢先生及弟子们所走过的武术道路,为后来者揭示了武艺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门径,更为武术人才的成长探索了前进的道路方向,读者朋友若能放下门户之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照来看卢氏结构,相信是可以引出一些有益的思考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