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宇 《新闻爱好者》2011,(3):109-110
一切视听艺术都是让画面和声音来"说话"的,但在纪录片中,声音不是画面的附件或陪衬,声音和画面是一个整体,画面是信息的一部分,声音则是另外的一部分,声画同等重要。声音的时间性特质使它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这也就决定了纪录片声音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2.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3.
李静 《中国广播》2012,(9):23-26
新闻竞争加剧使广播新闻品质提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之声"走转改"系列报道之"倾听贵州"、"倾听新疆"为例,提炼、归纳该系列报道的先进经验,认为其成功之道就在于遵循广播新闻生产和声音传播规律,在叙事策略上立足声音特质,注重题材选择与驾驭、重新定位报道者的叙事角色、运用独具广播特色的多种叙事方法、选择原生态的叙事语言。将该叙事策略定格成为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准则,广播新闻品质提升就有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宏大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房伟在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通过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现象和典型文本的研究,从再启蒙叙事和民族国家叙事两个维度,论述启蒙与革命、与世俗化之复杂纠缠以及史诗型长篇小说的时空塑形,揭示了宏大叙事在20世纪90年代暧昧整合与艰难再生的状态。这一论述对理解文学史和思想史脉络中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是一档针对国内外演艺明星的人物访谈类栏目,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真诚的情感交流、淋漓尽致的细节描写、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将自身与一些媚俗的明星娱乐性节目区分开来,因此自2000年底开办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从本质上说,电视艺术其实是一种叙事艺术,《艺术人生》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独特的叙事视角设计和叙事要素的巧妙组合。《齐秦的四分之一世纪》是代表作之一,本对这一个案的上集进行研究,以探讨《艺术人生》独特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荣荣 《东南传播》2011,(12):33-34
对于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及叙事艺术,已有少数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但更多的学者和界内人士关注的是其营销价值,而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者更是少之甚少。运用传播学的原理解读微电影的叙事艺术,不仅能够指出微电影在叙事及功用层面上流行的原因,还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及价值传递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970年至今的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武侠电影中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同时,武侠电影叙事符号在不同的时代也存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复仇"下降,"奇情"和"争霸"上升;武侠电影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普世价值表达不够;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内在逻辑也导致其在价值传递方面不易表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符号;如若提升中国武侠电影价值表达的普世性,还要着眼于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学派"获得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并创作出诸如《大闹天宫》等佳作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影坛中一度很难再看到高水准的国产动画电影。但是,从上世纪末开始进行的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又推动中国动画电影的新发展,在取消了国家对动画电影的统购统销政策后,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开始受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最终在新世纪之初,借助创作理念的变化、市场化与商业化因素的注入和传播媒介的革新等内外条件的共同作用,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跨媒介叙事"方法与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叙事媒体转换是将一种媒体的叙事艺术作品转换为另一种媒体的叙事艺术作品.过去的叙事学理论没有把叙事媒体转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其重大缺憾.在当前电视成为最重要的叙事媒体,小说成为电视剧素材的重要来源的情况下,叙事媒体转换的研究应该成为当前叙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小说和电视剧在叙事语言、叙事思维、故事情节、叙事时空、视听造型等方面的媒体转换,认为在叙事媒体转换中应充分发挥电视声画叙事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上海露香园顾绣艺术,享有"画绣"之誉,驰名于明清刺绣艺坛.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惊叹其名:"技至此乎","非人力也."文学家陈子龙在跋中题曰:"天孙织锦手出现人间."文人谭元春在<顾绣考>中云:"上海顾绣,女中神针也."之后,顾绣成为宫廷贡品,身价更高,"人争宝之."顾绣将中国宋元以来的刺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曹茹  张萌 《编辑之友》2023,(8):36-42
叙事修辞的观念、策略与技巧在关系、时空和效果三个维度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文章旨在借鉴小说修辞、新修辞学的理念,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尝试廓清叙事修辞理论概念、基本观念、策略技巧。研究认为,叙事修辞的基本观念为道德性、交流性和感性。这就确立了叙事的社会性属性,超越了经典叙事学将叙事视为文本操作的局限。叙事修辞的主要修辞策略是视点的选择、距离的控制,展示与讲述是叙事修辞的核心技巧,这既关系到如何叙事,也涉及对受叙者、叙述者与受叙者关系的考量。叙事修辞理论着意于受众的主动性与能动反馈,这也是叙事修辞理论发展的题中之义。叙事修辞弥补了叙事说服理论提供叙事文本操作知识的不足,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微电影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它是依托新型传播平台——互联网而形成的新型电影艺术形式。微电影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影视艺术叙事模式,它在叙事人称、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空间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电影,形成了一个自由的叙事艺术体系。本文即对时下热门的微电影叙事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叙事时间和空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存在,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文化中的"身体意象"为研究对象,输理其发展的基本历程,并从藏于身体之后的反思来对身体叙事中的身体意象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以促进对中国现阶段影视文化种种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15.
广播剧《中国空间站》以中国载人航天的奋斗历程为讲述对象,在充分发挥听觉叙事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多角度叙事和交融创新的艺术叙事策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首先,通过听觉的不确定叙事产生“艺术留白”效果,进而构建独特的声音艺术时空,使受众感知到太空的宏大辽阔。其次,采取了多角度叙事策略,打造平民化叙事风格,通过日常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来构建“听觉共同体”。再次,通过视听交融、多媒介传播和强化互动性等交融创新叙事策略,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庆 《东南传播》2012,(3):82-83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中国纪录片要打破"高成本、低收视率"的尴尬局面,抢占中国这个大市场,就需要制作出符合中国受众审美观的纪录片。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纪录片的叙事中,以达到吸引观众,引发共鸣,从而实现纪录片的拍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漫画诞生于清末民初,在近现代一些重要历史节点上都能找到它的痕迹,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漫画是利用图像进行叙事的报道手段,是在事实基础上使用艺术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的再现。新闻漫画的叙事,主要通过“单一场景叙述”、“纲要式叙述”以及“循环式叙述”等叙事模式来建立图像之间的关联,并以讽刺、幽默的艺术手法展现严肃的社会问题。受众透过不同的叙事手法,深入了解漫画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作者在注入文学性的同时抓住图像叙事的特点,让目标受众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扁平的图像,而是一个个饱满的故事,更能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栏目剧与电视剧既十分相似又有所不同。从根本上来看,栏目剧更具有平民化叙事特征。这里所谓平民化叙事,指的是从叙事形态到叙事话语一系列叙事行为上与大众日常生活相一致的状态。为此,本文从操作手法、地域性文化色彩以及叙述手法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其平民化叙事的一些特色。从而得出结论:栏目剧就是栏目剧,它是最为"草根"的一种叙述形式,它可能会像网络文字如博客一样成为"草根"的狂欢,但不应该从此功成名就,登堂入室,成为某种"高雅艺术"。  相似文献   

19.
原型是一种深藏于人类心灵的本原模型,通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传说中不断重现的原型意象显示出来。荣格心理学认为英雄、爱、成长等原型意象具有吸引观众,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力量。艺术创作中调用的原型能够以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吸引不同文化中的观影群体,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叙事力量。在动画电影原型叙事探索中,中国动画曾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世界认同,当下需要重新认识与重视动画叙事原型的艺术力量,以求更好地吸引与感染观众,进而发挥其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电视剧作品越来越多的面世,研究电视剧叙事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并且大多是从西方叙事学的角度进行。我认为,中国电视剧叙事的理论基础,应该从中国本土的叙事学理论中寻找。提出此观点并不是不同意用西方的叙事学观点来研究中国的电视剧叙事。西方的叙事学的确有它可取之处,只是在运用西方原理的同时,一定要想到,中国电视剧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物,也应该从中国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电视剧的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