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张洁本人不承认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张洁的《无字》再获茅盾文学奖,使这位优秀作家和她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再次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气质和局限。《无字》中描绘的性别战争,寻求的女性自救之途,都颇有惨烈的意味。张洁是借助世纪末一场古典爱情的破灭,来表现她痛苦的理想主义的最后回响的。  相似文献   

3.
张洁小说表现出"抗争与守望"的鲜明的女性意识,作者创伤的童年记忆、生命历程中独特的女性体验、成长的时代背景和女性主义理论影响等是张洁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洁以炽热的才情登上文坛,她的创作标志着女性写作的一个高度。2002年的《无字》三部曲,使她完成了由“情者”到“智者”的涅槃;在描写个人情感经历的同时,深入透视世道人心,笔力凝重,意味幽深。以前呼吁“爱是不能忘记的”,现在叹息“爱是难以言说的”,情感表现的前后变异传达了她审美意趣的深化与老到,她历久不衰的文学力量,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这是“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委员会对获得首届“文学女士”称号的作家张洁所做的评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女士”张洁的作品,感受她的才情。 主持人:张林军(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5.
与其把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短篇,1979)、《方舟》(中篇,1981)、《祖母绿》(中篇,1984),看作是对女人故事的叙述,对女人、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不如把它们当作张洁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事实上叙述者张洁与她的人物形象始终处在同一思索、探求和前进的层面。承接“五四”新文学史上丁玲们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张洁走向了女性精神建构层级。在张洁小说里,我们能读到女性充满智性思辨的自我定位、自我人格价值认定。与丁玲们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依赖外部社会环境重大变迁而多少有点类型化不同,在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就充满了对自我完善、自身解放的自觉,从而,她仃1有强大的承担社会、命运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坛一名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在性别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性的境地。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为主的文坛,她是一个“他者”;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他者”。但是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却赋予她的作品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重点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柏钰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53-56
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视角,纵观张洁的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存在着一些局限:身体的缺席,理想/世俗女性形象的二元对立;对革命与政治等主流话语的牵强附和,这些集中表现出张洁女性主体意识的匮乏。二者存在的潜在原因,除了时代共名,革命对个人身体欲望的清教徒式的拒绝,传统文化中性意识的罪感之外,还有张洁基于个人经历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侍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9.
张洁是新时期文坛女性文学的首创者之一,她的小说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作家以急切而激愤的声音,为女性人格的独立发出呼喊。在她的小说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述,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而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或是通过对男性的依附屈从而达到虚假自我的女性。这些形象都鲜明地体现了张洁要求人格独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磨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不失为一个研究小说《磨盘》很好的切入点。小说的女主人公罗萨蒙德的一系列离经叛道的思想与行为:将男性边缘化,使其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以及用母爱取代性爱作为其精神独立的主要途径:蕴涵了德拉布尔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表明了她既不同于传统女性又有别于激进女性主义者,在倡导女性独立的同时又强调做母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张洁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和执着耕耘者.她的作品透漏着一种女人的情调:优雅、高调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感伤情绪.当然,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少女的羞涩纯情到少妇的成熟辛辣,再到步入中年后的稳重与深刻见解.在作品中,张洁使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真正的回归.同时她的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2.
张洁的女性观无疑是先进的,她特别强调女性的独立、自强。但在创作中仍表现出其不足,这典型地表现在一系列“男性化女人”的塑造上,其实这是在以牺牲女性价值向男性标准靠拢,是对女性本位的丢失和消解,是对女性解放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3.
张洁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几位系列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考察,我们看出,张洁的女性意识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但由于情感过激,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至十七年一脉相承的女性小说中,“父/女”格局的设置使“母性”命题重新退回到传统母性神话中去;但伴随着八十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翻译和介入,以及国内文化形势的变化、热点的转移,重新整理和阐发对“母亲”、“母性”、“母女关系”、“母系血缘”的理解,成为女性小说中恒定的母题。创作者自身经历、文化背景构成和创作主导倾向的不同,使得对这一命题的表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化和多元共生的局面,而尤以张洁、铁凝、陈染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论家和女性主义思想家,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为18世纪欧美女性主义思想的高峰之一。本文简要分析了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关于妇女教育的思想——女性的低劣是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女性应当与男性平等;培养妇女的理性能力是关键所在。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思想已经初步表达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核心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说她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此作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作品通过女作家吴为母系家族的四代女性不同婚姻和不同命运的展示,探索了男女两性在婚姻中的关系,揭示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弱点,为20世纪的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命运做了分析总结,并拆穿了男性神话,进而解构了爱情神话,解构了以父权文化为基础的男性中心社会。  相似文献   

17.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18.
亦舒以强烈的女性本位思想照见其作品,描述女性的传奇故事是她的专利。亦舒的写作完全从女性的立场出发,其写作姿态正是女性主义的精确诠释。她的小说提供了女性群体内部交流的平台,并真实揭露了女性“寂寞”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张洁、王安忆、徐坤是新时期女性写作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她们的《方舟》、《弟兄们》、《相聚梁山泊》相继叙写了女性间“兄弟”般的情谊,这三部分别发表于80年代初期、中期和90年代末的小说作品,在新时期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批评中,具有范本的意义。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参照阅读,我们能够追寻到新时期以来有关女性情谊话语的衍变,感受到女性写作在“浮出地表”之后步履维艰的“镜城突围”。一在人类写作史上,女性长期以来被书写成是一种相互嫉妒、互相排斥、相互倾轧的群体,在众多男性文本里,女性是以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虹影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她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试图借助相关女性主义理论,以她的三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K》《上海王》)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