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且长期延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规模、内部模式、形成原因、类型、目标方向、交往频度等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其群体结构和群体特征以及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探讨和研究。加强对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着自我认同度不高、话语自觉性较弱、话语权益认知度较低的现状,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是应有之举,有益于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可以从完善校园制度修订机制,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互补关系,加强高校虚拟网络环境管理等方面探讨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生组织。与传统群体相比,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机械性等特点。网上虚拟群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亦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应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构建校园网络社区,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热情,加强对社区虚拟群体的正面引导,努力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良性对接,充分发挥虚拟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 ,分析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 ,提出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心理和行为引导的途径 ,以使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章阐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重要形式,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兴趣型、求知型、从众型、交际型、娱乐型、信仰型、消费型等。不同结构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又呈现出或活跃、或稳定、或松散等不同特征,发挥着提升人际交际能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等功能。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调查与研究,对于实现网络虚拟群体的育人功能,加强对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构建和谐稳定校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高度重视并探索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创建良好的外围校园环境、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舆论领袖的思想工作等,以保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群体有区别于一般网络群体及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并且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征紧密相关。在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网络群体存在的问题予以讨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与行为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心理和行为引导的途径,以使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高校导师制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和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籍自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班级、团支部等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作用日益削弱,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剧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整体工作有着双向作用,尤其对高校学生工作更具直接影响,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应当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和谐教育。文章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高校导师介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和谐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和谐教育的原则和措施,以期对新时期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其核心人物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其成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做好了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就可以利用其影响力带动一批成员转变,使非正式群体走到有利于班级建设的道路上来。因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及其教育引导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转化非正式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环环 《考试周刊》2010,(47):197-197
大学生虚拟群体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平台.依托校园BBS、博客、QQ群、专题论坛等所形成的新型大学生组织。对大学虚拟群体特征进行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为科学在研究群体行为的同时,更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它认为,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这种群体就存在,并发挥着作用.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这一群体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决定,在大学生中更易形成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其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并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一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校园网外建立网站,传播非主流信息,其影响不容忽视,值得网络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思和辨析。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以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形成的,它已成为目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很有必要.探讨用组织传播方式干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可行性,应先探明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及组织的关系,组织传播的作用对象以及如何把握传播方式的正式程度.其干预方式主要分为下行传播、平行传播与上行传播三种组织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行为约束无形化、群体行为一致性、核心人物具有权威性、群体具有开放性和排他性等四方面特征;进而分析了非正式群体及其小集体主义倾向、排他性和核心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的影响;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文章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况、形成原因、类型、内部模式、目标方向等方面状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