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思 《英语辅导》2004,(11):61-62
此外.最在这儿很快乐。这个地方的岑寂正是医治我这颗心的良药:现在的大好春光已令我满心喜悦。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都是繁花盛开;我真想变成一只蝴蝶,到那馥郁的香海中遨游一番.尽情地吸露吮蜜:  相似文献   

2.
《英语辅导》2004,(10):61-62
说到《少年维特的烦恼》,相信读并不陌生,但是读过这部小说的英版的人,却恐怕为数不多。《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和思想家歌德(1749—1832)的不朽力作。这部小说使年仅二十四岁的歌德一跃而为西欧享有最高盛誉的作家。在西欧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该书更是被看成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深受广大青年喜爱。“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成员诗人舒巴尔特宣称:“我宁肯终生穷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树根,也不愿失去体察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机会。”如今,这部小说在世界各国流传甚广,已被译成各种语言,据称仅日译本就有四十多种。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近距离接触它的优美字吧!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青春期少年的日记摘录。 大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我们。我们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再是“小小少年”。在父母眼里,我仍然是个孩子。逛公园或外出散步,妈妈还像过去一样,拉着我的手,生怕我会走丢。要是被同学看见了,真是丢死人了。  相似文献   

4.
从哈姆雷特的死因中探寻少年维特的死因,少年维特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无法排遣自己因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抑郁愤懑情绪以及自恋自慰自欺情结,与哈姆雷特精神分裂下的犹豫、愤怒、绝望,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6.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书信方式、内心独白,对维特的形象进行塑造。维特与众不同的对人生与命运的看法,对快乐含义的思索,对名利、爱情的定义,对自杀的理解,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一切的写照,是对自身命运的解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原因揭示。只有了解维特这些思维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原因,读者才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  相似文献   

8.
《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德国出版后,立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人们争相传阅,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维特热.小说主角维特是一个才华横溢、向往自由、多情善感的少年,他爱上了夏绿蒂但她已有未婚夫阿尔伯特,爱而不得的矛盾使他陷人绝望的境地,极度痛苦的维特最后选择举枪自杀.本文主要从主角维特的心理方面分析他走向自...  相似文献   

9.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传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看似反叛基督教的小说中,实则隐含了诺思洛普·弗莱在研究《圣经》时所总结出的U形叙事结构。主人公维特疏离上帝,从 U形顶端落入痛苦的谷底,之后在信仰的指引下回升到开始时的高度,重新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归于心灵的宁静与幸福。维特的遭遇十分清晰地向我们构建了“人神疏离———经历苦难———因信向死”的U形结构,从而闪现出小说中被隐匿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采用的心理描写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少年雏特的内心世界。小说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与间接心理描写两种方式: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直接剖析和描绘,有四种方法:由人物直接倾吐、由"编者"叙述、由思忆联想表现、由梦境幻觉反映;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借助景物、事件和人物表情、动作等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表现、烘托。由此又概述了三种方法:细节表现、言行体现、景物烘托。以此来探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阐明心理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成名作,毋庸置疑,是它使歌德,同时也使德国文学走向了世界。它自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以其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曾经震撼了全欧洲整整一代人的心。那究竟这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它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矛盾,有人认为是它在书信体形式叙事艺术上有新突破,但我却认为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作品中“优美的情感生活”。在我看来,从古至今。不分国家。最容易打动、感染甚至震撼我们心灵的是——情与爱。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世界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始终是一块极具诱惑力的“大蛋糕”.如何有效编辑出版这本书,就是出版编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从装帧设计、封面文字及内容简介等方面,都极为注重其符号修辞所传达的意义.这些意义,往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预构”了市场需求,甚至“预塑”了一代人的心灵.在市场化、传媒化、大众化时代,出版编辑尤需注意这些符号修辞所传达的意义之社会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4.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是愤愤不平。谁说小孩没烦恼,就比如我,烦恼就常来串门。  相似文献   

15.
焦窈瑶 《文教资料》2010,(18):181-183
作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作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歌德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也可称是第一部直接反映德国现实生活而富于真情实感的长篇小说,充溢着"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歌德"自然的人道主义"理想。《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在青年中掀起"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模仿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学他开枪自杀……即使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维特热"的余波仍在世界各地持续,这本薄薄的"小书"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何以以"经典杰作"的身份入主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在此,我们将结合杨武能先生对《维特》的文本分析、《歌德谈话录》中有关歌德文艺主张的部分,以及一些西方文学评论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揭开《维特》成为永恒经典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许多人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爱情,这种既具有审美形式的感官愉悦和激情浪漫.又具有相磨相厮的血肉慰藉和情感交汇.同时更赋予生命和世界意义和价值的美好事物。由于其具有了多层面性,因此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作者通过维特、绿蒂和阿尔伯特三者之间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1,(5):17-17
徐贲2011年4月12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读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知道,少年的爱恋是一种自由个性的真情流露,在对灵魂亲和力的热烈向往中,可以根本没有肉体欲望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郭钦 《成才之路》2011,(13):I0015-I0015
老师出于“善意”,禁止学生“早恋”,显然是把“爱恋”当成一件坏事。读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知道,少年的爱恋是一种自由个性的真情流露,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种种考验。为自己的学业不理想而苦恼,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感到委屈……快乐无所不有,烦恼也无处不在。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人人都会有快乐,当然也会有烦恼,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彩阳光。然而即便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短暂的阴云。我们多么希望一生中没有烦恼啊!可人不可能没有烦恼,关键是你如何去面对它。  相似文献   

20.
荷马与莪相的诗歌,一个快乐、明朗,一个忧郁、悲伤.本文通过歌德的经历,分析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同时,从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出发,分析了荷马与莪相的诗歌对维特一生的影响,以及对营造小说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