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大黄制夷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不同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文认为,在乾隆五十一--乾隆五十七年关闭中俄恰克图互市中,清朝所采取的种种查禁大黄的措施,推动了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演化.大黄制夷观念出现了多种演进模式,到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盛极而衰.随着道光九年至十年茶黄制夷(浩罕)的失败,大黄制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动摇.鸦片战争时期茶黄制夷(英)的失败促成了大黄制夷观念全面衰微.五口通商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仍不时沉渣泛起;咸丰七年,终成绝响.此后,大黄仍是重要的药材及出口商品,并在文化的意义上屡为清人提及.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作为观念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根本上说来自实践,更具体地讲来自于武器装备陈旧落后的清军和坚船利炮的英军的不对等的对抗斗争.敌对双方在军事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又突然相遇,要在战场上见高低,势必使落后一方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即了解、掌握对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作战方法等.这也是人类社会技术横向扩展、传播乃至深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魏源讲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向西方国家学习制造船炮等先进技术,组成新式水师,以便与敌人兵舰争战于海洋.不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思想的发明权并不属于魏源,而是属于直接在第一线抗击敌人之人,即以林则徐等为代表的部分军民.  相似文献   

4.
新疆与俄国之间的贸易由来以久。清代,这一贸易从早期有限的边境贸易开始,不断发展,到清末达到了全疆范围内空前鼎盛的局面,对双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清代新俄贸易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分为以下四个不同时期,分别加以阐述。一、早期的新俄贸易清初,扩张到西西伯利亚的沙皇俄国就已经和当时控制新疆的厄鲁特蒙古建立了贸易关系。厄鲁特蒙古主要以游牧所产的牲畜和畜产品同俄国人换取生活必需品以及贵族所需的奢侈品。贸易通过彼此往来的商队进行,以贸易货。由于交易商品适应了双方的需要,统治者互不…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我国对俄合作大省,构想中的"黑龙江省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城市存在大量的俄译牌匾,这些牌匾准确到位的翻译不仅能够为俄罗斯人提供便利,促进中俄的贸易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形象,甚至是国家形象。然而,在这些牌匾的俄译文本中,错译、漏译比比皆是,不仅无法达到宣传的作用,反而易使俄罗斯人产生负面看法,影响城市的形象。归纳总结五个对俄边境城市牌匾俄译的错误,并提出准确的翻译形式。  相似文献   

6.
重商主义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重商主义的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末的美国革命对重商主义的垄断独占制、黑奴贸易、殖民经济的核心地带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组成,受社会因素和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宗教对家庭关系有着较大的影响.明清之际,随着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冲击着中国丑陋的纳妾制.而超越家庭的上帝之爱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则对中国封建的家长制有很大冲击,从而对中国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华夷之辨,夷夏之防,这是中国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华夷、夷夏,不仅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且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其核心观念是华夏文化远高于夷狄文化。在先秦时代,它指中原农耕文化高于周边游牧文化;后来则长时间地沿续了这一观念。清代以来,这一观念被用来抵制西学的渗透与影响。近年来响起了一片反对西化、反对西方渗透的呼声。从这中间,不难看到夷夏之防这一思维模式是多么顽强。  相似文献   

9.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政府传统的"羁縻"政策已无法达到"驭夷"的目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逐渐推行了一种新的制夷政策,即"以民制夷"政策。这一政策于林则徐发动民众反抗英国侵略开始,伴随战争进程而不断发展,到广州拒入城运动取得胜利而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1.
多伦诺尔是清代漠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汉蒙贸易和中俄贸易的重要转运通道。其兴起始于康熙雍正年间,乾隆以后发展迅速。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政府在此设户关征税,三十一年(1766年)又将工部潘桃口关归并多伦诺尔同知管理。经由多伦诺尔税关输出的商品以茶叶和纺织品为大宗,输入则以牲畜、毛皮和木材为主。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14.
清廷自1899年始,为杜绝外人觊觎,而自主开放并自行管理了一批商埠,这些商埠即为“自开商埠”。“自开商埠”出现的原因一是在清末商务思想发展的基础上,晚清官员及一些知识分子对于自开商埠的认识有了重要变化;二是在甲午战争的触发下,清廷为解决实际的财政困难,政治上为了“隐杜觊觎,保全主权”,将自开商埠的思想付诸实践。另外,日本对清末自开商埠的客观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对晚清自开商埠的作用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5.
自明末清初以来,最早在马六甲生活的汉传佛教僧众,都是冒着海禁之险,投身在化外之民斩荆辟棘的异域,照料开荒民众的生死大事。他们一代接一代,经历两百余年艰苦变迁,确保了汉传佛教在南洋华人垦荒的地区继续流传。今日回顾清代在马来亚弘法的汉传佛教僧侣,他们多数人默默无名,这些法师为了随顺文盲众多的垦荒社会,从赶经忏到提出开办佛教公司兴办实业,甚至有耍杂技和开动物园的,无所不为,俱是为了能深入民间广说妙法、建立汉传佛教在地方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其贡献实不能以成败评价。后人可以为他们结论:"菩萨心肠是不能以著作等身评价的。"  相似文献   

16.
澳门地处广东濒海、珠江口西岸 ,地理位置优越 ,海上交通发达 ,很早就为西方国家 觎 1517年葡萄牙商船首次到达中国 ,要求通商 ,被明朝政府拒绝。以后葡萄牙利用中国封建政府的腐朽 ,通过贿赂等手段 ,逐渐混入澳门 ,意图强占。鸦片战争后 ,趁清政府被打败的时机 ,葡萄牙拒绝交纳地租 ,1887年 12月 1日诱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葡通商条约》 ,骗取了澳门的“永租权”。  相似文献   

17.
宋元时期中国与南印度的交往——以马八儿、俱蓝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以前中国与南印度的交往,实际就是宋代中国与南印度的交往。13世纪蒙古的入侵虽然割断了通过陆路中国和阿拉伯经印度的贸易,但是很快这种转运贸易从陆路移到海上,南印度仍然是沟通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道。  相似文献   

18.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自发的农民爱国运动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 ,运动的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反对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坚决反帝的爱国运动并带有盲目的排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