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教师或教科书设计的思路演算习题,却“别出心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对此常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鼓励学生,肯定其做法,赞扬他能破除框框,独立思考。另一种则不以为然,只让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套。个别教师甚至认为学生故意跟自己过不去,对其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2.
<正>先看一篇"二年级后"学生的习作:快乐的六一儿童节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今天我们学校举办"六·一"儿童节庆典。上午,我们全班把椅子拿上,到操场坐下。他坐在了我的旁边。哈哈,看看他!老师让化"淡妆",他化的是"旦妆",他的脸白得像骨头一样,脖子却像炭一样黑,就是"黑白相间"。嘻嘻!他的口红涂了很多,显得他的脸很大。太好笑了!我们开始看节目,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街舞,跳舞的人像机器人一样,做出了各种有趣的动作,我不禁赞叹道:"太厉害了!"  相似文献   

3.
2002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令人心惊:13岁的小姑娘王兰(化名)生日那天,爸爸没有给她买生日礼物,反而给姐姐买了新衣。她“心理不平衡,想不通”,就用积攒的压岁钱买了120颗安眠药。恰巧,下午4个年龄在1l岁至12岁的小伙伴来玩,一说起竟同病相怜,顿时“群情激愤”,一致决定一死了之,集体服药自杀,所幸抢救及时,5人均脱离了生命危险。笔者曾参加过学生的“生日盛宴”,说起来叫人咋舌。一次,我路过一学生家,家长十分好客,说孩子今天过生日,非要我参加不可。我走进学生的房间一看,礼物一大堆,布娃娃、绒毛狗、电…  相似文献   

4.
某小学一位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希望做的是什么”,没想到一位同学说的是:“老师,我最想犯错误。”这句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笑,却引起了这位班主任的深思:为什么这个孩子想犯错误呢?难道他是非不分?还是心理上有毛病?这位平时不显眼的学生,怎么竟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愿望呢?此时,这位班主任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制止了大家的哄笑,随即把话题转向其他方面。为了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这位班主任抽空找他谈心。起初他怎么也不肯说,经过老师的耐心启发和诱导,才吐露真言。他说,想犯错误为的是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并由此…  相似文献   

5.
“真没想到,我们也可以罚苏主任唱歌、讲故事……这样的课太有趣了……”五年级的同学们议论纷纷。原来,苏主任在课堂上进行了学生评价老师的活动。如果学生发现苏主任上课时哪里讲错了,哪里写错了,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说出来,并且有机会罚苏主任唱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上课了,只见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苏主任讲课……评价时间转眼到了,李家宁第一个举手:“苏主任,你写‘数学’的‘数’字时写少了一个‘女’字。”苏主任走下讲台,握住小宁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我下次一定改正。”就连平时胆小怕事的小翠玲也举手了:“主任,刚才你把‘除’说成‘除以’了。”苏主任高兴得拍起掌来:“我们的小翠玲真不错,真细心。”……听着同学们的评价,苏主任的脸上挂满了欣慰的笑容。最后,他走下讲台,以一曲《朋友》再次与同学们“亲密接触”。主任原型:博罗县罗阳镇城郊云步小学教导主任苏育南主任赠言:老师亦学生,学生亦老师;师生如友,心诚则灵。学生“罚”主任@南方  相似文献   

6.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教师不喜欢学生“接下茬”的理由是怕扰乱课堂秩序,再有,不举手就回答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良后果或者冠冕堂皇的理由吗?仔细想一想,似乎仅此而已。我倒是在寻找不利因素的过程中找出了不少有利的内容。从学生方…  相似文献   

7.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正在教《认识画图》。这节课的第一环节是“启动画图程序”。按照以往的习惯,我讲解了用鼠标器启动“画图”程序的两种方法,并分别让学生试着练习。突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又发现了一种启动‘画图’程序的方法。”我感到很惊讶,因为从来没有人用这两种启动方法以外的方法来启动。我马上请这位学生演示他所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东邻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富国,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日本中小学生的生活一定是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实并非如此。《江西教育》四月号《刊中报》载: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具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和强悍、健壮的体质,日本教育界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教育。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推行了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即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经受艰苦劳动的磨炼。  相似文献   

10.
“没有惩罚便没有教育”。我忘记了这是那位教育家的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此话也许不无道理。现时,在一些学校里惩罚学生的手段不尽相同。迟到了罚什么?罚劳动,让他扫地搬砖运垃圾。“劳其筋骨”是要他“触及灵魂”:迟到不好,下次不敢了。可是被罚学生多半心里不服,应付差事草草了之。更大的危害是,他们误认为劳动下贱丢人,只有接受教育改造的人才去劳动。我们认为,劳动是个体生存的手段,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可见罚劳动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1.
陈莉 《师道》2009,(6):12-13
媒体报道,5月4日,在海南某大学举行的“五四运动与陈独秀学术报告会”上,尽管来自北京、南京、安徽、陕西和海南的专家学者竞相发出肺腑之言,然而,组织到场的不少学生还是忙着戴耳机听音乐、用手机聊天,或是姿态各异地睡大觉。更有些手拿《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材》的酣睡者,在周围多次响起掌声的情况下竟然震而不醒。  相似文献   

12.
无意中读到一则寓言故事《我和蜗牛一起散步》,读过之后,很受启发。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过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富国,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日本中小学生的生活一定是养尊处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实并非如此.据2月4日《报刊文摘》载: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具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和强悍、健壮的体质,日本教育界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教育.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推行了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的活动,即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经受艰苦劳动的磨练.  相似文献   

14.
我平时很少化妆,有一次因为有领导来听课,出门前便刻意抹了一点口红。没想到一进教室,一个学生就发现了这个细微的变化,微笑着对我说“:老师今天真漂亮。”那个上午,我一直莫明其妙地想笑,显然,学生的赞美给了我精神上的愉悦。其实仔细想想,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又何尝不需要一  相似文献   

15.
胡涛 《山东教育》2020,(3):25-25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相似文献   

16.
曾看过一篇题为《学生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文章,讲述的是关于托马斯·萨金特的故事。托马斯·萨金特,美国经济学家,擅长于总体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时间序列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辨别错别字是历年语文高考的必考题,但是,由于出题人一不小心,自以为是,就容易出现谬误。例如,一份“北京——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就把“流连忘返”中的“连” 当  相似文献   

18.
姚久峰 《考试周刊》2014,(60):170-170
<正>青年教师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教师,的确比较紧张,无不希望自己的课堂能一帆风顺,在自己精心设计、引导下,学生的回答要能切合自己的预计,最好能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博得满堂喝彩。教师就怕满怀希望、苦苦期待,学生的回答却是"不知所云",那时教师就如同从九霄云端坠入冰窖,那种感觉只有当事者能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市级教研活动,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科学上册的《观察水》一课,课堂上,教师的基本功可  相似文献   

19.
文雨 《甘肃教育》2008,(20):1-1
“然后”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很普通的词汇,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常用的连词,却形成了近年来口语中最流行的“然后”病,与过去经常听到的“这个”“那个”之类的口语习惯相类似,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感受到这种“然后”病在现实生活中的严重程度:“昨天我遇见多年不见的同学了,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将“万事莫伸头”奉为金玉良言。他们时刻不忘枪打出头鸟的良训,他们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