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听完课,我都要问那些参与了课堂活动的同学:"你们有哪些收获?"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更会读书了""我更会表演了""我能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了"……再问其他的一些同学,也每每听到:"我还是不会读书""我还是不会表演""我还是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作为重要目标提了出来,系统地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  相似文献   

3.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中下生",而每一位教师对于"中下生"都有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处理方法.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有四种方法,把它们总结起来分别是"吹""拉""谈""唱".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 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相似文献   

5.
王希杰先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他说:南京人吃"盒饭",新加坡人却吃"饭盒",而这个"饭盒"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的!"盒饭"属于偏正式结构,偏正式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之所以叫"偏正式",就是因为"偏"(修饰语)在前,"正"(中心语)在后,这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书桌""牛皮纸""火车"等等.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汉语中,我们也能见到个别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现象,如:"流星雨""雪花"等.在这里,我们试图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和归类.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点击精妙:"汕""沐""浊""漂",看看这几个字,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一天,一位住在字典里的小居民"水",觉得自己没有兄弟姐妹,很可怜。于是,想了一个主意,它要闯出去,与能和自己结合的东西拜把子,让它成为自己的兄弟。  相似文献   

8.
孙丰 《江西教育》2022,(15):28-29
在初中数学课时教学中融入"大概念",能让课堂更具迁移性、应用性、结构性和整体性.教师可以从"导入""探究""应用""总结"等环节入手,具体展开"大概念"教学.同时,要充分应用"大概念"的育人功能,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徐江  冯真真 《新作文》2022,(1):54-56
《庖丁解牛》是一篇经典课文.我们常规的阅读教学,大多仅仅止于明白庖丁从自己的解牛实践中总结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止于文惠君能将庖丁的话迁移到"养生",从"牛"转向人,从中汲取要尊重事物的运动规律,要按规律做事的道理.其实,这种阅读教学仅仅完成了文本所传达内容的认知,停留在文本本身.因为将这些内容逐...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少逸 《家教世界》2010,(11):48-48
"家""舍"这两个词用在称呼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称。"家"作谦称,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这里说明一下,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和"家慈"取的是"严父慈母"这一意思。"舍"作谦称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  相似文献   

12.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这两个"垂杨",实指"垂柳"."杨柳"并列,有时单指柳树,如"杨柳依依""河边有几棵杨柳"等.至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垂杨柳",实际上也是垂柳.  相似文献   

13.
<正>不少教师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样""不能这样""必须这样",而很少说"可以这样""你能这样""你想怎样",让学生在有方向的自为中自生、自能和自长。虽然,我们积极主张孩子的自主发展,做中发展,但家长和教师却常常"自己出手"。"给我这样""我说这样"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管理的常态。"胆小""被动""手拙""懒动""怕苦""乏趣""能弱"等,已经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要求写出自己在农村的经历或者自己听到、看到的农村,可以是农村的人、事或景,也可以是感受、体会.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研究越来越显"洋"味.列举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半"洋"(英语)半"白"(中文),语言混杂,风格不一;有的硬译硬抄,生搬硬套,发誓不让人看懂;有的句子冗长,文理不通,难合汉语语法;有的生造名词,概念奇异,不合国人习惯;有的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制造许多文化垃圾……一会儿斯金纳,一会儿罗杰斯,一会儿奥苏贝尔,一会儿维特罗克,一会儿班杜拉……昨天"最近发展区域""建构主义",今天"接受美学""阐释学",明天"多元智能""对话论"……教育界的许多人以为自己已是"出土文物",生活在"桃花源"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学老师无所适从或"邯郸学步",教学不伦不类,或得"信息恐惧症",索性塞上耳朵,不读此类文章.  相似文献   

16.
章高祥 《江西教育》2022,(13):57-5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孩子教育不能靠"大棒""小棍",也不能靠"怒发冲冠""恐吓".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们:"不同的孩子,心里都有一把锁,你要读懂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知识点模棱两可的情况,如"射线与线段哪个长""0是不是最小的偶数""x=0是不是方程""0能被任何非零自然数整除吗"等等.许多教师往往出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轻描淡写地"冷处理",认为不必要理睬,在公开课教学中有意回避的现象尤为普遍.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明了习作方向:"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学着课文写",不是愚昧地东施效颦,而是自我的、灵动的、创新的"学写"。  相似文献   

20.
"教后记",亦称"教学反思""教后感""授课心得",它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也是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它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子;有助于找出教学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加深对课程标准的领会、教材的理解和教法的改革的力度.可以说, "教后记"是教学技能升华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