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尼日利亚影视爱好者萨米努(Saminu Alhassan Usman)的印象中,中国电影都是飞来打去的功夫片,情节简单,不懂中文也可以理解,看起来很过瘾。至于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他却了解甚少,因为在当地媒体与中国有关的报道中,大多为政经类题材。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经济规模到底有多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要看你问的是哪位经济学家。纽约顾问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最近发表报告,经济学教授伍晓鹰(Harry Wu)在报告中表示,中国经济规模约比官方数据小36%。他指出:"通过考察长期以来的变化,我们得出的新结论表明,实际数据的波动比官方测算要大,实际增速也低于官方数据。"据他测算,从1978年中国实行市场改革到2012年之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7.2%,比中国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3.
正安德鲁·雅各布斯(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记者,作为汉语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1998年安德鲁进入《纽约时报》工作,2008年被派驻北京。五年多来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一些报道也曾在国内引起争议,并引发他与读者的探讨。本文作者在对于《纽约时报》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发现该报大量集中报道藏族和维吾尔族,2008年以后相关报道更明显增多,报道题材则多聚焦冲突。这是报纸或记者主观故意的偏见作祟,还是意识形态框架下的下意识行为,抑或是新闻操作的规律、手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中国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在这条走廊里,交流是双向的:早期,主要是中国文化输出;后半期,则是外国先进文化输入。大运河的输出在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1254-1324)描述了他看到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伟大诗人陆游以“三最”彪炳史册:他活到了85周岁,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中寿命最长的诗翁;他一生写过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吟唱最多的诗人;他一年之内杀死过三只老虎,在古往今来的文人中最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陈日浓同志是我住对外刊物《人民中国》和《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30多年的老同事。他的新闻作品选集《从霉域到海峡》最近出版,我有幸先读为快,欣喜之余,也产生不少感想。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03,(7):29-29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9日载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的文章《纪思道的中国观》(节录)]最近在法国埃维昂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首脑对话时,国际舆论界出现了 G8集团应有中国参加的论调。其中喊得最响的要数《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即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本报注)。他认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法国聚会讨论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G8集团居然没有中国的份,实在是“荒唐”  相似文献   

8.
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文选》39类文体归纳为 6种基本类型 :(1)古有定名、历代相承不变的文体 ,(2 )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体 ,(3)古有定名、历代分合有异的文体 ,(4 )古有定名 ,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 ,(5 )始立其名、后世并入他类的文体 ,(6 )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进而认为中国古代文体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种 ,即功能命名法、篇章命名法、类同命名法和形态命名法 ,其中功能命名法是中国古代文体最基本的命名方式。本文认为 ,由一元论的宇宙生成论和哲学本体论所影响 ,在对文体进行区分辨析、分体归类时 ,中国古人不仅着意于辨异 ,也关注于求同 ,而且既关注其“本”之同 ,也关注其“用”之同。同中见异 ,异同见同 ,这正是中国古人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的精髓所在。当人们更多地着眼于从行为方式与文体功能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时 ,往往倾向于文体的“类分” ;而当人们更多地着眼于从形态特征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时 ,则往往倾向于文体的“类从”。  相似文献   

9.
拜访阿根廷驻上海总领事馆米格尔·阿·贝约索(MiguelA.Velloso)总领事,我接受了他回赠的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套全集(中文版),我很高兴得到这套书。关于博尔赫斯,此前我并不了解,更没有读过他的文章。中国人开始注意博尔赫斯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博尔赫斯是世界著名的作家,他以写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见长,其特点是小说似诗歌,  相似文献   

10.
可昕 《文化交流》2010,(4):54-57
他是电影《2012》特效团队中唯一的中国面孔。他的亮相方式如此震撼:全世界都在传说“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而他就是打造那个传说的——姚琪。  相似文献   

11.
正现年95岁的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是一位矢志于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美国人。他做过35年中国对外广播的专家顾问,参加过许多中央文件,包括《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定稿工作,曾经"红"遍神州大地,后来却从中国百姓的视野和记忆中淡出。他与新中国许多高级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王震、李先念、朱镕基等都有私人交往;在新中国即将成立时,他被怀疑成国际间谍遭受关押;在"文革"爆发后,他成为红极一时的造反派人物,随后再度被捕入狱;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大门刚刚打开之际,他却悄然携家人返美,后促成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记者华莱士(Mike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15,(5):14-14
4月23日,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第67期“记者大讲堂”,邀请《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一个中国记者的声音究竟可以传多远》为题,结合他20多年来在海外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作专题讲座。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主持活动。来自中央和北京市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负责人和编辑记者近2001人参加。  相似文献   

13.
何辉 《对外大传播》2013,(12):60-61
美国人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是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在浙江宁波、山东登州、烟台等地区传教。他的著作有《中国和中国人))、《天路指南》、《神道总论》等。他的妻子为他写有传记《在华四十年:倪维思生平》。《中国和中国人》一书反映了他的中国观念,对中国和中国人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刚刚为中国资本力量对世界的影响而备受鼓舞时,这两天就经历着惊心动魄的股市大跌,而且这次大跌是和美国次债危机形成的“波长”震荡走向图表搅在一起了,但大家又普遍不愿相信中国资本会被这样牵着走。中国自身是一个大的自需市场,而且在资本市场运作上,中国政府也越来越成熟,水皮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在今年初的“水皮杂谈”中,对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博弈充满信心,对奥运后的中国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他的几次“灵验”的预言,令人对他的分析连连称是。水皮在与编辑部的连线中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赵征 《文化交流》2009,(8):13-18
他曾同姜昆、余秋雨、金铁林、海岩等同登“全国十大艺术英才”的领奖台,又屡被评为“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他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聘为司法(书画类)唯一的鉴定专家,他的“皓翰国拍”又被评为“全国十佳诚信企业”。他的头衔,他的荣誉,可谓光芒四射。他那可以望见烟水迷蒙的西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大幅照片。这个风云际会的美誉度极高的人物,就是浙江皓翰国际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蒋频。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秋天,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北京访问,在北京逗留期间,大江先生私下里较多谈论的话题,恐怕还是围绕着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母亲而展开的。据大江先生说,他最早的文学启蒙者是他那位酷爱中国文学的母亲。他母亲的日记中有一段记载,说是30年代初曾与父亲一同前来中国。他们首先到达上海,在那里买了一本由鲁迅先生创办的《译  相似文献   

17.
1897年出生的我国和世界的著名学者、宋庆龄创办的《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的创始人之一陈翰笙,今年已经106岁了。虽然他现在已经双目失明,只能住在医院里每天靠人工输入养料为生,但他那强悍的生命力却不能不令人叹服,视为奇迹。侍奉在侧的两位特护,对这位老人也特别地敬爱,照顾得无微不至。显然,他的大脑还在工作,对去探视他的已近90岁的妹妹陈素雅和外甥女童大夫不时还会嘟噜:“为什么不让我工作?”记得,7年前的1996年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为庆祝陈翰笙百岁华诞举行座谈会时,陈翰老在致辞中还一再强调:“哪一位要我在英文方面帮忙的,请他来好啦。我现在年岁已不小了,在没有离开世界以前,我愿意帮忙。我愿意帮忙!我现在没有事体做,觉得很不好。”按照他的思维逻辑,人活着怎么可以不做事呢?陈翰笙的生命已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3个世纪,看到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民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中国4个时代。他一生所作的贡献犹  相似文献   

18.
乔纳森·霍尔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年方28岁,现任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研究中国外交政策,在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获得有关亚洲地区安全的博士学位,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和欧盟的幕僚关系甚密,  相似文献   

19.
谭震 《对外大传播》2006,(12):10-12
在首届跨文化传播论坛中,来宾和听众主要是传播业者或文化学者.陈奇伟作为跨国企业的潮头人物在整个论坛中十分引入注目。论坛后,记者采访了他。这个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最高长官”以他的敏锐和温和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说:“文化需要作为产品来经营。” 他说:“我认为中国文化就是中国13亿人的行为。” 他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让女儿学习中文。”[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作品打动了世界。他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莫言的获奖,表明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以及对中国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他的魔幻想象力通行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