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究竟有没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有两类。第一类人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只要人们在历史中发现一种共同的思考和反应模式,历史就像人的行为和工作一样,是可以理解的。第二类人则认为,历史显然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把事件置于整体之中来进行理解。而在理解一件作品时,则会为距离或迭或近的观察者要么抽取出创作者的灵惑,要么抽取出创作的意义。一如人的好奇心的取向或现实的维度是  相似文献   

2.
历史究竟有没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有两类。第一类人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只要人们庄历史中发现一种共同的思考和反应模式,历史就像人的行为和工作一样,是可以理解的。第二类人则认为,历史显然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把事件置于整体之中来进行理解。而在理解一件作品时,则会为距离或远或近的观察者要么抽取出创  相似文献   

3.
<正>死亡,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对它要么闭口不提,要么心存不安,一方面惧怕它、逃避它,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它。只有对"死"有了明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的意义。一、前阅读:认知死亡教育的差异死亡教育是帮助人们获取有关死亡知识、理解死亡本质、认识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意义,赋予生命以更大价值的教育。教师提前阅读、了解死亡教育的差异,寻找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开设一门课程的必修功课。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时刻,有生必有死。在现实生活中,对死亡所产生的种种认知状态,反映了对死亡模糊的理解,从而造成人们要么漠视生命,要么逃避死亡,要么向往死亡。面对现实,教育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文章从“培育哲学思维、塑造良善生活、回归共同体”三个纬度来阐释教育的使命.在树立合理死亡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视死亡,珍爱生命,创造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一位智者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做事也是做人。作家长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有所作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个人认识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如何培养孩子成人的认识上,不少人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只盯住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目前,不少人对一个孩子的评价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个好孩子,将来也会有出息。人们总是对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另眼相看,认为他们要么努力不够,要么资质先天不足;对他们的未来要么信心不足,要么忧心忡忡。学校里评价…  相似文献   

6.
同所有的语言一样,英语也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音和义的关系则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可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对这种由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有的人能和说话人或读者的心情相契合,对语言有一种本能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感受理解的内容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感便是这种深刻的直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有意识地选择所使用的措辞以达到其交际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么遵循会话原则,要么违反这些原则,无论作者或说话人做出什么选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其所期待的效果。文学作品虽然与日常的交际会话不同,其所表达的内涵也往往需借助语用原则尤其是会话原则理论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国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说《万事通先生》(Mr.Know-all)来说明语用原则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看,裸辞人     
祼辞与祼奔有点儿类似,在外人看来都有一种不管不顾的劲头,有点儿类似大神的行为--但如果你没弄好的话很容易被周围人理解为神经病的“神”。当然,每个人都不希望被周围的人视为有病。外人可能并不能理解祼奔爱好者的内在心理,但我想他们自己是清楚的,要么为了赚眼球,要么为了实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要么是为了行为艺术献身……总之,你如果不去深入了解的话,你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敢一丝不挂了。  相似文献   

9.
人们习惯上把历史比作老人,寓意为沧桑。于是,它要么成了学问的代名词,让人感到高深莫测;要么就是经验的代称,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它的面前只有装作老成。总之,历史不大让人亲近,而且太多训导的意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教学居然把学问和经验的功夫都做在了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与脆弱共存     
美国休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教授布琳.布朗在2010年的TED会议上作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演讲.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个演讲的主题是“脆弱”。布琳说.在进行“人的关系”的研究中她发现.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人全心全意地爱和生活,一类人却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1.
论“背离”现象□刘国彬我这里所说的“背离”现象是相对于人们的常规思维而言的。人们在给某个历史事件定性时,习惯于“先入为主”,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即这样一种定势思维:有其革命性就必有其进步性;有其侵略性就必有其反动性等。这种思维是长期形成的,且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求异有合规律的和反规律的两种。合规律的是为解决多词同形而另造新形,使词有专形而获得词义的清晰表达;反规律的则是为了某种需要而为已有汉字另造新形,或者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而为现有汉字制造了异形。无论是合规律的还是反规律的,都有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选择依据,其要么具有汉字学意义上的价值,要么具有社会文化学意义上的价值,都是符合人类思维规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自由,曾经是一种解脱,现在却成了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人们在享有现代自由的同时,亦在忍受分离感、孤独感、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等痛苦。面对这一现代自由的悖论,文章指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两条路: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勇敢地面对。作为一个满怀希望而又有理性的思想家,弗洛姆试图用“爱”来消解现代自由的悖论,因为“爱”既能克服现代自由的弊端。又能保存人的自由与个性独立。  相似文献   

14.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台、报纸、刊物、电视、网络的迅速发展,古老的阅读习惯很快与人们疏远了起来。书本和人的关系疏远了,这是一个世界共同的现象。全社会阅读风气下降,大学生也不例外。当今大学生要么不爱读书,要么则以消遣为主要目的。时下流行的青春文学在校园中很有市场,韩寒、郭敬明等的小说在校园也创造  相似文献   

17.
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荣誉观强调的是一种个人荣誉,它是此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是其内涵之一.荣誉在此有两层涵义,从表层意义上理解它表现为人们对声誉、名望的追求;而深层次的理解则是人们对自身内在道德崇高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是一个让福州人、福建人直至全世界华人提起来都无比自豪的名字;而一所能以“则徐”二字命名的中学,与生俱来就有着一种无尚的荣光和神圣的使命感。 “什么是则徐精神?因为虎门销烟这一壮烈的历史事件,人们很自然地把它理解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福州则徐中学校长杨大榕侃侃  相似文献   

19.
张宪文  董佳 《历史教学问题》2008,(6):19-23,F0002
导语:在我国的学术发展史上。史学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在古代,史学被看作是学问的最高形态.所有的问题大多围绕历史展开,有所谓“史外无学”的说法。而步入近代科学社会以来,史学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放在次一级的地位上讨论。事实上。这种高下之分本身是粗率的,这种粗率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暴露得愈加明显。随着人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历史与传统也逐渐从以前的“低级”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观念的转型,对历史的重新梳理自然而然成为学术的需要。考察历史的过程和现代意义.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坤是清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和坤为题材的历史剧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这些影视剧中,和坤要么是一个不学无术、奸猾狡诈的无赖小人,要么是一个屡遭刘墉、纪晓岚等人嘲笑和愚弄的蠢货。作为文艺作品,为了追求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运用夸张、虚构等戏说手法尚可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