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2.
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本文拟从吴伟业隐居梅村别业近十年所做的部分作品中找寻他痛之所在,根源在于有负崇祯帝的一番栽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吴伟业入清以前的两种旧说进行考辨。根据现有材料的综合考察辨析出前人对伟业行实的两个误解,并为重新理解吴伟业及其时代提供了另一种分析的视点。  相似文献   

4.
拙作《吴伟业论》承蒙王兴康同志加以切磋,非常高兴。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现对某些问题再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兴康同志及广大读者。一、关于吴伟业仕清问题王文认为吴早无宦情,不想在新朝干一番事业,还想为明朝守节;然因其为怀柔政策的重点对象,故虽一再推辞,还是被迫出山。吴虽软弱、动摇、胆小怕事,以致仕清,仍抱愧终身,“毕竟天良未  相似文献   

5.
梅村体     
<正>"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  相似文献   

6.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他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在这些诗作中,以时事为题材的诗篇历来最为人所称道,有史诗之称.吴伟业的同乡晚辈徐元润在为顾师轼编写的《梅村年谱》所作的序中说:“吾乡梅村先生之诗,亦世之所谓诗史也.”意思是说,吴伟业的诗被誉为史诗,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的.徐元润的说法并非谀词,而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清一代,不少  相似文献   

7.
吴伟业诗所表现的灵魂深处深刻的矛盾、痛苦,根源于他所秉持的“忠孝节义”信念体系本身包含着悖论,从中可以探析传统士大夫的心灵悲剧。吴诗底蕴不易把握,在于“梅村体”的特点:取材史迹、熟于运典、讽议隐约。研究吴伟业诗应注意“于所不言求其言”,发微探心,《吴梅村歌诗编年笺注》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8.
明朝崇祯辛未(1631)进士科是造成吴伟业仕清后负思愧悔心态的重要因素。他的诗歌与戏曲等雅俗文学创作由此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负恩愧悔的思想情感和沉郁苍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吴伟业经历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的变故,在仕隐的选择中艰难徘徊,终因性格软弱等原因而出仕新朝.成为一生悔恨痛苦的根源。《过淮阴有感》(其一)传达了个体没落心灵难以言传的痛楚,具有一种摄人魂魄的情感力度。  相似文献   

10.
有清一代,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文学家.仅在清初,就有顾炎武、钱谦益、吴伟业等人,以诗文著称于世.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当时还有—些人颇负盛名,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却不大被人提起,实则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很有些成就.邵长蘅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1.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著名的画家,是清初四僧之一,明王室的后裔,由于坚持自己对明朝的忠贞思想,所以在清代不愿仕官,一直隐居在山林,以绘画来抒发自己情感,是典型的文人画,一生画了大量的作品,但是他笔下的形象非常个性,充满了自己的悲情,是一个创新的画家,其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试图从他不平凡的人生来探析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单懋谦为襄阳出生的地位极其显赫的清末高官。他以进士出仕,在满人明显占优势的清王朝,身为汉人的单懋谦却因才学出众而官职多次升迁。后居乡十五年,他积极为襄阳排忧解难。回京后官复原职,凭借其出色的才干,受到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赏识和重用,先后经历了朝廷六部中的五部,最终官居最高级别正一品的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兵部,在当时实属罕见。他参与主持编纂了《清实录》中"文宗显皇帝实录"三百五十六卷,对擢拔张之洞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与其人生际遇紧密相关。钱谦益转益多师,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对有清一代诗风的确立起了先导作用。其对明代文学的总结批判,其性情、学问、世运参会之诗论,其对后起诗人的扶持,在明清易代之际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其为中心而形成的虞山诗派,对清代前期文学影响甚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15.
清初河南襄城刘氏以忠孝、诗书传家,其中刘青藜尤有诗名。他年少多才,却遭遇坎坷,一生含悲探经史,以咏史古乐府名世。虽有食荠肠苦之意,终难掩沉郁奇崛豪情,为清初中州诗坛添上了独特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之洞,经历了中世纪的"欧风美雨",希冀用"中体西用"的理念来挽救日薄西山的清朝。他一生除积极创办近代企业之外,其文教事业上的成就也为人所共识。特别在学前教育上,张之洞亲自参与拟定了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推动了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作为清末重臣。为使中国在主权和利权上免爱外国侵掠。在对外战争中坚决主战,并大办实业,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让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他的一生充满了爱国激情.同时也显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8.
王士祯为清初文坛盟主,晚年曾作《渔洋诗话》一书,记往年逸事,忆平生所见,评点得当,情感真挚。俞兆晟言诗话为先生"怀旧之深情",此言不虚。王士祯通过诗歌鉴赏,从所见诗作的形象美与意象美中找寻神韵之境的清真古澹。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20.
翁同和在晚清曾为同、光帝师,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朝政活动,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因此,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翁同和从政期间,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荣禄、刚毅等发生交往,他与他们的政见有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有些是因职责引起,有些是政见不同所致。他的一生总体是忧时爱国、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