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之所以叫"瓦子"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现成的名称,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瓦舍"、"瓦子"。南宋末年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枝奇葩。鲁迅先生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红楼梦》对传统写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叙述视角的转换。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从勾栏瓦肆的“说话”中脱胎而出,从结构类型到叙述方式,无不受到“说话给听众听”模式的深刻影响,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相似文献   

3.
徐文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B07):70-72
晚唐、五代的曲子,到宋代称为“宋词”或“小唱”。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勾栏瓦肆里说唱,戏曲的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宋词(小唱)在社会上风靡一时,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歌曲形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在《聊斋志异》说唱改编的研究中已有不少积淀,但对于《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从文人案头到勾栏瓦肆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学沿革研究尚显不足。本文针对清中叶以后讲唱文学蓬勃发展背景,论述《聊斋志异》虽然早期接受群体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中,但不可避免地逐渐出现受众群下沉的情况,其表现就是聊斋说唱的兴起。究其原因,一是讲唱文学繁荣大环境使然,其次,蒲松龄本人的参与也起到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词分为两大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象恢弘,语言洒脱豪迈;"婉约派"婉转含蓄,语言清丽柔婉。词人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北宋词坛最受大众欢迎的明星。他的"追星族"遍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勾栏、瓦肆,甚至连太监、和尚中都有他的"粉丝"。叶  相似文献   

6.
私人阅读     
<正>职业书评人杨小洲,曾说过这样的话:"阅读,本是私人的事,读什么书或怎样读,皆由自己随心所欲,旁人无从干涉或作出决定。"这句话,很是点中了"私人阅读"的某些特性。其关键是"由自己随心所欲",其落脚点,则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上。每个人的学识修养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爱好兴趣不同,读书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但为了专业和研究而阅读,恐怕就谈不上"私人阅读",因为它缺乏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柳永是宋代俗词作家的典型代表。柳永以其浪漫的天性和音乐才能,生活在到处是妓馆歌楼、勾栏瓦肆的都市中,谱写通俗的流行歌曲;音乐文化的成熟,丰富动人的燕乐,是其俚俗化的又一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柳永的文化角色和生活悲剧,那种被需要又被排斥的困境,则带给俚俗化的柳词以更深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竞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鲁迅的小说将"意"与"境"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意境美.鲁迅小说意境的创造艺术表现在:运用形象思维,刻画艺术形象;融进个人感受,创造美的意境;借助思想认识开掘生活的哲理,从而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     
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所用的底本,是宋元时代的一种文学作品。宋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公共场所,称作‘瓦肆’或‘瓦舍’、‘瓦子’。在瓦肆中集结了表演游艺、杂  相似文献   

10.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很多东西不同于前代,也异于后世,元代文人在夹缝中生存,晋身之路被阻隔,隐居遁世却也无处可去,很多文人混迹于勾栏瓦肆,于嬉笑怒骂中借杂剧这一奇葩或哀或怨或讽或刺,流行于山东的水浒戏在元杂剧中独树一帜,其创作者们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抱负借助于水浒戏从而达到“穷亦兼善天下”,  相似文献   

11.
读抒情散文,犹品碧螺,于紫竹林中,徐风幽兰,细斟慢品,方能出味怡情;看考场作文,如饮剑南,在喧闹瓦肆,刀光剑影,狂倒痛饮,且能喝出快感。考场作文作为一种特殊情境下的文章,它以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为目的,而学生以拿到高分为宗旨。因为评卷老师阅读时间短,所以它需要瞬间"征服"阅卷老师。  相似文献   

12.
基于阅读场域内涵,从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科素养的形成角度,进行统整式全学科阅读.遵循阅读场域的特殊逻辑,以建章立制、溢满书香、搭建平台、开展活动、评价激励等方式,构建全学科阅读场域结构关系,形成全学科阅读生态系统.在阅读场域的"诱导"作用下,滋生热爱阅读的内在心理场域,产生"自身力";全学科阅读实现由他律到自律转变,将阅读作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3.
瓦市,是我国南宁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南宋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对它进行记载和描述的著作并不算少;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论著也不在少数。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就此做一点儿工作。 (一)什么是瓦市? 瓦市,即市民娱乐的场所,又叫“瓦舍”、“瓦肆”、“瓦子”。“瓦市”的原意,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有解释:“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的解释是:“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其义近似。瓦舍是一个百戏荟萃之地,每个瓦舍里划分为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  相似文献   

14.
小说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小说教学呈现出一种模式化、套路化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思维单一,个性化阅读体验缺失的情况.小说阅读教学需要走出"套路化",追求"个性化",方可挖掘出每一篇小说、每一类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画家郯板桥为他的书斋题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说的是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关键是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教师以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或艺术魅力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之中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废名诗化小说的意境营造方式进行品析,认为废名采用了两种方法在诗化小说中营造深远的意境.一是用"写境"的方法,把古今诗句的意境融化在场面描写中;二是用"造境"的方法,仿照唐人绝句的特点,选择小桥流水、竹林旭日、古塔菱荡、青草衰坟等典型乡村意象,来虚构朦胧缥缈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高中历史教材讲到宋元商业的繁荣时,常提到“瓦子”,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场所呢?瓦子.又作瓦市、瓦肆。“瓦子”一词应是由“瓦市”演变而来,宋人常在“市”后加“子”为后缀,如《东京梦华录》有“土市子”、“鬼市子”、“瓮市子”。由此推知,瓦市起初或可称“瓦市子”,称谓既熟,词根部分往往可以省略,径称“瓦子”。而“市”和“肆”音义相近,可以相通。  相似文献   

18.
《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小说中存在一个内结构形式。三个不同的故事聚合在一个命题场之中,形成一种结构复调,共同指涉作者的最终文旨。小说的命题场与作者的最终文旨都透露着作者的"现代化"情结。但事实上,"现代化"是一场巨大的陷阱和灾难,作者无意识中把一种"精英意识"带入到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些存在于小说中而未被发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场境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米西朗格酋长>中,作者将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景变化进行对照描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成长过程,戏剧化地表现了在非洲白人对土著黑人的掠夺与压迫.从文本结构上来说,在小说中,自然从背景走向了前台,成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文体发展的历史,有一种现象显而易见,这就是:今天早已被视为文学基本样式的小说、诗歌、戏剧,在当时却常常与"民间"、"底层"、"大众"、"通俗"等概念纠缠在一起,甚至同它们保持着很大程度的"互文性".譬如,于元明清三代蓬勃发展起来的话本小说与杂剧传奇,其作者便主要是远离科场功名而混迹于勾栏瓦舍的"书会才人":其内容不仅根植于广泛的大众生活,而且明显浸透了市井细民所喜闻乐见的草根意味和烟火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