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乡里 《兰台世界》2016,(3):130-132
《博物志》的作者张华是一位有儒者气质的博物君子,其知识的渊博在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他对方术知识很了解,但本人并非方士,故《博物志》中有"辨方士"的内容,揭露很多方士之说的虚假。张华以博物君子的身份,在《博物志》中建构了涵盖山川地理、远国异民、各种动植物、人类的发明创造物、风俗、信仰、史事等方面内容的博物学框架,相对于西方和当今的博物学体系,其范畴更为博大。《博物志》中的很多博物知识,或来源于古书,或来源于民间传说,但多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体现出中国古代博物学轻实践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以来,上海即以现代媒体的发达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的出版中心、新闻报业中心和言论中心。其标志之一,即产生过诸如《申报》、《大公报》等名报,以及不少有思想、有能力、有个性的出版人、报人和传媒人。  相似文献   

3.
《上海档案》2007,(2):31-31
《兰台世界》2006年第12期刊登何屹的文章,认为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在文化事业中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充分发挥档案的科学文化价值,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4.
西方有箴言说:“最聪慧的人,必受益于他的前辈。”此言简略地说明了研究历史的重要。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才能正确地走向未来。历史可以知兴替,供借鉴。但历史漫长,人生苦短。冯桂芬说“太史公论治曰:‘法后王。为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校邠庐抗议·议采西学》)。就今天而言,近代史对我们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江娟 《新闻世界》2010,(6):120-121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是媒介研究、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的经典文本。人们对它的解读各有不同。本文认为,文化的偏向造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尴尬;对于双刃剑般的文化偏向性,只有同时做好局内人和局外人,才能使视域更加客观、中立,这也是《意义的输出》带给当下传媒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郝佳 《记者摇篮》2007,(7):68-68
20世纪30年代左右,一种表现原生态生活的纪录电影(documentary film)悄然出现。在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此类节目应该算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声名鹊起的中央电视台《生活  相似文献   

7.
潘冬子的父亲叫做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 1",胡汉三成了一个叫"老贼"的评委……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选手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参赛记。而类似的网络"恶搞"现象,也不断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及人物身上,《铁道游击队参赛记》、《雷锋的初恋女友》、《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恶搞才是王道",成了网络的一句流行语。  相似文献   

8.
潘冬子的父亲叫做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 1",胡汉三成了一个叫"老贼"的评委……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选手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参赛记。而类似的网络"恶搞"现象,也不断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及人物身上,《铁道游击队参赛记》、《雷锋的初恋女友》、《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恶搞才是王道",成了网络的一句流行语。  相似文献   

9.
张雪 《大观周刊》2012,(9):28-28
西方世界中的文化机制大量地传播白人文化符号及意义,把不同种族、性别、阶层的人都统一到"白人优等"的认识中,以此完成种族文化的渗透和统治。  相似文献   

10.
沈艺虹 《东南传播》2011,(6):139-14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林语堂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时用现代文明的眼光打量和取舍中国文明,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集体日常生活中让西方人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用中西文化融合立场传播中国文化,林语堂在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潜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情调予以充分的话语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林语堂以他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林语堂也因此在美国创造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郭红解 《中国档案》2005,(12):32-32
20年前,曾被冯骥才的中篇小说《啊!》、《铺花的歧路》所感动,如今,又为他的“文化行为”所撼动。  相似文献   

12.
仇朝兵 《历史档案》2003,(1):136-136,F003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注洪教授主编的《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一书,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比较全面地专门研究中美文化关系史的第一本论著,并引起中美关系史学界的注意,它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该书内容涉及各个时期的各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美文化关系的发展历程,具有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自身特性与文化意义,使其成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记忆。作为公共媒介产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则是建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主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再媒介化呈现、提炼“记忆封面”以及在展演技巧上进行情感动员与现世联结的方式,推动了《孙子兵法》文化记忆的形成,这为理解我国优秀军事典籍,向当代文化记忆的转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是由广西广播电视台打造的专注于展示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电视节目.该节目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导向,以传播弘扬本土民族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故事化呈现方式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核展示出来,充分表现了主流媒体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节目以讲述民族文化故事为主要表达手段,开播以来受到广...  相似文献   

16.
马梦菲 《新闻前哨》2021,(2):101-102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呈现一种越来越快的趋势。在这种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人们日益开始感到疲累和压力,逐渐开始追求一种慢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大众对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向往的生活》一经播出便获得了极高的观看量和关注度。本文将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角度分析《向往的生活》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这里说的“保守主义”,是指上个世纪初叶,一班文章报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指那些在封建制度的夹缝里办出所谓自由主义报纸的知识分子所信仰之主义(值得注意的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二者的结盟,在中外历史上不少见)。其中举办《时务报》的汪康年,就是突出的一位。由廖梅先生撰写的关于汪氏的专著,为我们了解这样的一位报人及其时代提供了捷径,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时务报》的出现恰逢清朝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就是所谓新政推行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如何办报,报纸文字的宽容余地有多大,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简单而言,在所谓的…  相似文献   

18.
课程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核心构成,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之中。可以说,变革是课程的本质特征。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进步,特别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逐渐成为带动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之后,这种变革更是高潮迭起,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在这繁荣和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电影《少年的你》比较真实地还原了校园生活中面临高考压力的少年们的群体"自我矛盾"以及与"大人"之间的现实矛盾,聚焦了青春成长视角下我国少年的生存问题。本文以规训为审视基点,分别从家庭、社会、伦理等三个角度试图探究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成因与行为动机,描摹在规训体制下少年的叛逆与挣脱。作为指向至善的电影艺术产出,理性的思辨为电影文本提供了文化思考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20.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