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课随感     
这是我第一次演戏。准确地说,是我第一次和别人一起站在台上,紧张得直哆嗦地,真正地演戏。人站在舞台上,和坐在台下的感觉很不一样。好像没有所谓"演戏的感觉",只是徒劳地望向台下,手足无措地走位,念着磕磕巴巴的台词。本来最后一次彩排的时候,还  相似文献   

2.
喜欢林黛玉,正是因为她的性格。为什么?或许你会说她多愁善感,整天“作天作地”,最终也只是抑郁而终,这有什么值得喜欢?可你又是否注意到了她的“真性情”?人所谓“第一感觉很重要”,我对黛玉的喜欢从第一次读到有关她的肖像描写时便开始了。可以想象,那绝对是个温婉、恬静却带着不屈傲骨的瘦弱女子,仿佛是弱不禁风,却令人多了份油然而生的怜惜,让人情不自禁地想保护她。说到黛玉,葬花这个情节是不得不提的。这一情节被我在脑中刻画过不知多少次,可每次都会多一点感动。当想象着一个女子立于落英缤纷的桃花树下,掬起片片落红…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上完《曹刿论战》,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学生说:“战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残酷、惨烈、血腥,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感觉不到这些,文章只说“齐师败绩”,我查的资料也只说“俘获甲兵辎重无数,将齐军赶出国境”.我怎么觉得这个战争不够野蛮.”  相似文献   

4.
/1/ “哎,有空啊,聊会儿呗.”这是宏子和我说的第一句话. 一般这样的搭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搭讪人觉得这人挺热忱的,和他聊;一种是被搭讪人觉得这人有病,你怎么知道我有空,于是和他“呵呵”而过.我的选择是第一种,这让我开启了一段孽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曾无数次痛心疾首地问自己,当时为何没跟这王八蛋“呵呵”.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获奖,第一次挨批评,第一次独自一人走夜路,第一次游泳,第一次写作……第一次的经历不一定都是愉快的,但使人回味无穷。新的第一次也意味着尝试新的探索,意味着迎接新的挑战。无数个第一次,促使我不断成长。“哎,都已经好几天了,怎么就没看见我的文章呢?”我边看着报纸,边发着牢骚,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投稿。等待的那几天,就像几个世纪那样漫长。我每天都会机械地跑到楼下,看一看信箱里有没有我的信,可是我浓浓的热情获得的却只是失望。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平平淡淡地过着。“铃……”一阵清脆的电…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吃饭时,儿子拿一个自己咬过一口的馒头问我:“你猜是谁咬的?”(儿子5周岁才会经常有如此“掩耳盗铃”的问题。)我笑着说:“是小狗咬的。”我说了多少次,儿子都依然是看着我,一副很认真等我再猜又好像在想什么的样子。我还是说:“是小狗咬的。”儿子很认真地说:“这哪儿有小狗呀?我才不相信呢!”  相似文献   

7.
跨越了十八岁的门槛 ,第二次品味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与第一次读它的感受截然不同。当初翻开这篇文章时 ,我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小丫头 ,乖乖地呆在高中的课堂里 ,文中描写的事物和景象 ,与我的生活很有距离。我所能做的 ,就只有拨出几分钟时间去艳羡余华笔下的“我”可以有机会出门闯荡外面的世界。现在的我拥有了出门远行的基本条件 ,以同龄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部“出门远行”的作品 ,居然发现自己与作品中的“我”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几乎要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了。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常常说 ,从十六岁到十七岁 ,…  相似文献   

8.
汤素兰 《少年月刊》2023,(Z3):34-37
<正>我们先来看看木里的日记吧!8月14日,晴这是我到达白垩纪丛林里的第十三天。听说,十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我以前不信,现在也相信了。桑吟第一次跟我说起白垩纪的洪荒劫难时,我的感觉是在听一个故事,觉得那一切都跟我无关。说实在的,我对于自己通过了一个什么“蚯蚓洞”,到达了白垩纪这件事情,一直很怀疑。平时妈妈总说我喜欢白日做梦,想入非非,我想,这也许只是我又一次的想入非非。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分床     
第一次,总会使人记忆犹新。第一次吃冰棒,感觉这东两真冰、真甜;第一次打针,真痛;第一次走夜路,好可怕……我的第一次分床,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时候的我还真会耍花招呢!那时,我已经8岁了。有一天晚上,妈妈对我说:“你都上一年级了,也不小了,该自己分床睡觉了。”说罢,便把我  相似文献   

10.
《蒸发》一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学生知道水在蒸发时要吸收热。第一次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按照课文安排,先是让学生回忆:“夏天,刚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有什么感觉”,想借学生回答“凉快”说明水的蒸发是需要吸收周围的热,可没想到学生只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有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总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等候,向客人先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郑重其事地逐一介绍:这是汤姆,这是杰恩,这是斯蒂芬……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而我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却不同,有客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员———孩子往往被忽略,好像孩子并不存在。即使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只是说“这是我儿子”或“这是我女儿”,似乎孩子没名没姓。还有的父母,在客人面前赶鸡似的…  相似文献   

12.
(4)高二下学期过得飞快,我埋头于书本之间,很久没和丽丽、秦静一起到“忆处桥纤”了。其实,我绝不是不想去,我找过丽丽、秦静几次,但丽丽总是搪塞我说有别的事情,而秦静总是直白地告诉我说她约了石磊。我感到陌生开始在我和丽丽、我和秦静之间产生,感觉夏日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丝丝寒意。于是,在一个傍晚,我独自一人去了“忆处桥纤”。周围的景色依然是那么美,就像我第一次到那里去的时候一样,断墙静静地望着蓝天,让人有种“永恒”的感觉;小桥静静地跨在满是细沙的“小河”上,任风轻柔地吹过栏杆。我的心轻轻荡了一下,猛地,我的心又“抽搐”…  相似文献   

13.
马家莉 《贵州教育》2014,(17):47-48
“如果给我100次选择,我依然选择当救师。”这是我说过无数遍的职业感言。因为在当教师的24年历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幸福和快乐,我常常感叹上苍对我的厚爱,让我成为一名老师。  相似文献   

14.
我在海滩上第一次遇见了6岁的她。彼时,世界在我的眼前一片黯淡,我驱车来到离家三四英里外的海滩上散心,当时,她正忙着堆沙堡。她抬起头,一双明亮的眸子就像大海一样湛蓝湛蓝的。“你好。”她说。我微微一点头作为回答,没什么心情搭理一个小不点儿。“我正在堆东西。”她说。“我看见了。那是什么?”我心不在焉地问道。“嗯,我不知道。我只是喜欢沙子的感觉。”听上去怪不错的。于是我脱下  相似文献   

15.
金泓 《师道》2006,(4):27-27
一次语文公开课,我选择的课文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那天,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似乎在特意配合我上好这一堂课。然而,出乎学生们的意料,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他们是否预习了这篇课文。我先检查了几位坐在前排的男生,然后大声表扬了两位完成预习作业的学生。而对于其他几个没预习的,我只是笑笑,轻声对他们说:“下次别忘了预习。”然后,我又去检查几位坐在后排的男生,他们中只有一个学生完成了预习。当那个学生满怀期待地望着我时,我并没有如他期待的那样表扬他,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声:“哦,完成了。”而对于其…  相似文献   

16.
早安     
邓笛 《海外英语》2007,(3):32-33
[1] 早安! 我们每次都会把这句话用在恰当的时候吗? 我对女儿说这句话, 对员工说这句话, 甚至对邮递员, 我也说这句话。我想你会说这句话只是一天开始时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问候, 是活跃气氛的一种寒暄, 或者对大多数——至少对部分人来说只是一种习惯和一种礼貌。对我而言,“早安”有着与大多数人完全不同的含意。我不记得我多少次说过这句话, 也不记得在什么特别的时刻说过这句话, 但是有一次我却铭刻在心!  相似文献   

17.
记得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抓住题目“番茄太阳”质疑,让学生读读找找文中几次写到“番茄太阳”,结合课文朗读感悟这三次“番茄太阳”的含义。这样上的结果是学生仍与作者有很大的距离。感觉是教师在硬拽着他们学习。而学生始终在文本之外看别人的故事.更不要说产生心灵的震撼了,而我自己读课文时,心里则涌动着一种感动、感激。那该如何将我这种成人式的感激与感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我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人物的内心,真切地去感受一番,真情地为他们的欢笑而欢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呢?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高中三年级的女生,在高考前的体育测试中,十分意外地失手了,只拿到勉强及格的分数。回到教室,女孩依然懊恼不已,并对前来安慰她的班主任说:“第一次关键性的考试就失利了,这不是好兆头,只怕高考也会不尽人意。”然而班主任却对她说:“你这是什么话?怎么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我听好几个科任老师说  相似文献   

19.
离开家乡和亲人来到江南水乡绍兴求学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些日子里,我曾无数次地想家。但这一次,却和平日不一样——一早醒来,我就开始紧张,因为今天要动手术了。我躺在病床上,脑子里乱糟糟的,一面担心着今天的手术,一面又害怕远在西藏的阿妈知道我的情况。阿妈心脏不好,万一她知道我……虽然我跟姐姐说过,叫她不要告诉阿妈,但我还是担心,万一阿妈从哪儿得知了这个消息,那可怎么办?这么乱糟糟地想着,我的一位同学来了,她问我什么时候动手术,我告诉她“:下午一点钟。”说完这句话我心里害怕的感觉突然强烈起来了,因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动手…  相似文献   

20.
哇!电话机     
宿舍装上了电话,大家都挺高兴,见了别人都会很气派扎势地说:“有事给我打电话。”随即潇洒地甩下一串数字。这正如乡下从未进过城的孩子,或是城里从未到过乡下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从未想到过的东西一样,心里有着莫名的欢喜和兴奋。对于电话,大家并不陌生,很少有人会说自己没用过。不过在我们这些“清贫学子”眼里,电话是别人的,用完之后就得物归原主,难以畅快地拨打。心想自己拥有一部电话该有多好!现在电话装上了,这种渴盼的心情得到了满足,虽然是8个人共同享有,但“1/8主人”的感觉依然挺美妙。你瞧,刚装上时大家你争我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