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六体骈文汲取六朝骈文的精粹,同时又融合了唐骈的特点,既保存了骈文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汲取了散文叙事说理的优点,实用性增强,实现了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在典丽精工中展现叙事议论之美。  相似文献   

2.
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骈文《与朱元思书》,仅用144个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无愧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倍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想】《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词兼美的山水小品.它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故而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只觉得景美、情美,词美。但传统中我们常把文言文的教学重  相似文献   

4.
汉字蕴含着特殊的美。鲁迅曾经说过,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汉字的间架结构,点撇折捺,形成了汉字的形之美,而变化的四声,抑扬顿挫中领略着其音色之美;而汉字的意义又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汉字之美,让心灵在美中得到熏陶。  相似文献   

5.
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的语言最精练、最短小、最具有表现力,常常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它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等等,是其它文学体裁无法比美的.  相似文献   

6.
三十六体骈文继中唐骈文散化之后,重新回归六朝风调.集六朝骈文和唐骈之所长,在华美的形式之下,多了几分自然圆融、灵动之气.精工典丽、情韵并美,行文流畅,富于变化,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陈维崧的骈文雄健博丽,善写兴亡之感;句式丰富多变,喜用长句对,又时常运单行之气入偶句;对偶新奇,用典灵活.他的成就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给清初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一些人对骈文的态度也因此而转变,这种转变昭示了陈维崧对清代骈文复兴的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8.
在引导学生感受品读诗歌之美的过程中,要注意品读诗歌的画面美、立体美、动态美、色彩美、复义美等方面,培养学生揣摩体会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韵味独特的语音美。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一、读出骈文之美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词兼美的山水小品,它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故而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只觉得景美,情美,词美。但传统教学巾我们常把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上,将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懂”的层面上,于是文言文教学便成了字句翻译课、古汉语知识课。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士人的危机感顿然加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和博古通今为主的学术思潮,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清初骈文的内容和风格。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初骈文家如陈维崧、吴绮、陆繁弨等皆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故清初骈文具有时代感和重情意识;而崇尚“博通”的学术追求,反映在骈文创作上表现为追求富丽典赡之美。清初骈文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的复兴,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开拓了路径。  相似文献   

12.
自主学习往往由于讨论角度有限,思维不能展开而使解题策略流于平淡,甚至有时有迟滞呆板之感,这种局限性是自主学习常常出现的问题,学习者因此无法全面体验思维延伸美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从美学角度出发.探讨骈文的美学特征,认为骈文在美学上体现出含蓄美、对称均衡美、纤美、典雅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5.
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影响,这一影响还延展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追求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美,声律更讲究。除《奏弹王源》外,沈约的大多数骈文都比较重视声韵之美,因此可以说,骈文发展到沈约,基本达到了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6.
美文,大抵是思想深邃,情感丰赡,语言精美,结构谨严。读之,如饮甘霖,心旌为之摇荡;品之,如饮茗茶,其味邈远流长,余味不绝。面对一篇篇美文,匆匆浏览,走马观花,未免有负作者之匠心;如果能潜下心来,细细品读,慢慢咀嚼,感受美,发现美,品味美,探究美,进而创造美,那么作为美文的价值就能够得以充分体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美文须美读,美读可按如下三步完成。一、感悟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美文之美,美读可感。唯有美美地读一读,方能感悟美文内涵的深邃、哲理的深刻;唯有美美地读一读,才能体会美文作者情感的真挚深沉与丰富;唯有美美地读一…  相似文献   

17.
骈文的历史源远流长,曾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余年。它产生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唐宋,中兴于清朝,五四以后才渐渐销声匿迹了。骈文异常华丽精致,曾有“丽辞”之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步入这座华美的文学圣殿,体会艳丽的文字之美。(编者)  相似文献   

18.
苏轼名作《赤壁赋》文笔光华,千古绝唱。在审美趣味方面具有景美、事美、理美、言美四特征,令人读后有美化美奂之感,也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古代独特的一种文体,骈文有自己的演变轨迹,但“骈文”之名直到清代才广泛使用。从骈文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来看,骈文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骈文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骈文具有“复合体”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所以仍能以迥异于言志载道的审美风格,发展、演变千余年。  相似文献   

20.
美,无处不在。科学家说,美在大自然里;文学家说,美在字里行间;哲学家说,美在我的心中。其实,世界并不缺乏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中华民族之美吧。首先让我们去看看中华民族的文字之美。自从仓颉造字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甲骨文终于演化成了今天的汉字,看看它们,一个个横平竖直,精神抖擞,方方正正,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看着看着,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再去看看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吧。中文流畅宛转,抑扬顿挫,仿佛一曲和谐的交响曲。怪不得无数华侨归来之时,口里还操着一腔浓厚的乡音。中国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