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体育锻炼参与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群体和正常体重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在运动自我效能、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信念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体重人群,提示以上四个因素可能是制约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初中生形态、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间的关系,了解超重肥胖初中生的运动能力特征,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提供指导。方法:对某中学初中生进行测试,筛选出超重肥胖学生,从中选取40名,在正常学生中选取4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初中生血压偏高;肺活量偏高,但肺活量指数远低于正常初中生;初中生运动能力降低,50m跑,长跑、立定跳等成绩低于正常初中生,而投掷、握力与正常组无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BMI和%BF同50m、长跑、立定跳等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问题突出,需要通过有效途径主动干预。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近年来河南省和北京市、上海市等省、市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状况为例,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学校干预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学校干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卫生、舆论、体育、信息、心理等方面,从这些方面着手可有效遏制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初中生主要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BMI的关系,为初中生防控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童日常体力活动调查问卷(CLASS-C)对广州市铁一中学在校的且参加2016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的7、8年级共496名学生(男251名、女24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影响广州市初中生出现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是休息日闲暇时的静态行为时间。在休息日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中,不同性别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均高于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静态行为活动时间最长的是上网、看电视和玩游戏,最少的是乘车上、下学时间。结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控制广州市城区初中生在休息日闲暇时的屏前静态行为时间,时间总量不超过2h/day,为今后防控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欧美国家应对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的行动计划的背景、依据、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建议尽快成立由教育、卫生、体育管理机构牵头的专门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与锻炼行动计划、大力宣传营养科学与食品卫生知识、优化青少年儿童的饮食环境等,希望能为有效遏制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姜文霞 《体育风尚》2024,(1):143-145
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设计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生体育教学模型。采用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多个案例的数据,总结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并设计初中生体育教学模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体育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生体育教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加创新的应用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7.
过去10年,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增长的体重几乎等同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增长的体重,超重与肥胖可谓人体的定时炸弹,是看得见的人体健康第一杀手,改善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体质,应成为新常态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这对提高国民体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重质量状况与超重、肥胖的成因及危害,提出全面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构建科学的基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科学减肥运动处方等改善城市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体质状况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13,(8):745-74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影响初中生体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教材、教师、教学环境等方面,基于此提出解决策略,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儿童肥胖超重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肥胖超重儿童的基数越来越庞大。超重肥胖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问题,更会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埋下不可避免的祸根。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儿童青少年人群。所以本文旨在讨论针对我国目前所面对的严峻形势,应该如何积极应对,以切实有效的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山西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51个、21种)的组织建设为研究对象,对社团干部组织领导进行研究,旨在高校体育社团干部领导方式的健康发展模式,完善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促进山西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出现了只注重让学生活动,而忽视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处理好体育技术的传授与身体锻炼的关系,是当前中学体育课堂教育的重点。研究认为,“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术技能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正确理解身体锻炼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关系,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健康第一”,也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二门体育技术,并能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主要研究方法,对大学《纲要》的实施、中学和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在《纲要》的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课标》的实施中教师普遍感到存在着教学难度加大、教学内容增多;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对《课标》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师生关系及各自的角色认识不够;评价相对较难,但总体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影响课程改革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阐述高中体育课教学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出高中体育课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中体育课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袁存柱  王颖 《体育科技》2005,26(1):70-73
通过自制问卷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海南省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来源、年级、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关系密切;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和锻炼项目来看,海南省高校体育师资的专项设置基本合理;学生对体育课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的开始,新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较差和教学内容单一等现状分析,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丰富多彩的、资金投入小的、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中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课堂。这样不仅能解决中学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从参与活动中去领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训练表现进行统计,并对学生心理、智能进行调查和访谈。针对创设趣味情境的体育教学,分析学生在趣味情境下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表现特征;进一步提出体育教学对策,旨在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阳光提升"。  相似文献   

17.
邹黎  郑樊慧 《体育科研》2003,24(5):73-75
阐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访问,问卷等方法,对上海市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学体育教学中真正的民主,平等,俣作的师生关系尚未完全建立,体育教学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学生学法重视不够,以学和来本的思想在课中真正体现不多,中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体现学生个性化,自由自主性的教学教学组织形式还没有占主体。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社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新观念,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中学体育教学过程较重视体育对人的生物学改造,而忽视体育教学深层次的、内在的创新问题.结合调查,分别就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以及体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与学生体育学习考核评价的创新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