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钱诗话     
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作用不容小觑。正如清人袁枚《咏钱》诗所说的那样:“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然。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那些羞于谈钱的人.并不一定就品行高洁。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不谈钱的人是西晋时的王衍,  相似文献   

2.
师旷劝学     
刘向 《现代语文》2004,(2):14-14
  相似文献   

3.
捣衣诗话     
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捣衣的不少。所谓捣衣,并非乡村妇女在小溪边用棒槌捶打衣物除去污垢,而是将练帛铺在石砧上,用木杵叩捣,使之软和。经过这道工序,练帛方可用来缝制衣服。捣衣之状,是两个女子相对而立,各执一杵,如同舂米。捣衣一般都在秋末冬初缝制寒  相似文献   

4.
年过七十的厉以宁先生,给人的印象是:端坐书桌前,作等身;站立讲台上,桃李天下;携手夫妇亲,绕膝儿孙欢。可谁知如今功成名就的他,当年曾身处怎样的境遇?有过怎样的心情?有过怎样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四个赶考的秀才,在一家酒店相聚,喝酒行令。他们约定每人先吟一首古诗.但必须有意漏掉一个字;然后再吟一首诗.诗中必须有一句说明前一首诗漏宇的原因.不然就罚他饮酒。这特殊的酒令引来了不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6.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7.
色彩的魅力     
古诗中的色彩描写具有神奇的魅力每当我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图画,心中惬意无比,顿生几多想法。  相似文献   

8.
咏云诗话     
我国古代诗歌中咏云的作品很多.阅读这些诗,能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咏雨诗话     
雨是大自然特有的一种景观。千姿百态的雨.极易撩拨诗人的情思,触发诗人的灵感。我国古代不少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雨佳作。  相似文献   

10.
谢客诗说趣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免不了交际应酬。这些交际应酬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而且有些找上门来本来就用心不良。要当面拒绝,总有许多不便。于是有人便以诗达意.将应酬的“免战牌”高高挂起。  相似文献   

11.
孙权劝学     
《阅读与鉴赏》2007,(11):45-45,7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相似文献   

12.
13.
邱建农 《语文知识》2004,(11):27-28
杜甫是我国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  相似文献   

14.
黄梅 《学语文》2004,(4):41-42
我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又是一个有几千年酿酒历史的国家。诗香、酒香,蔚成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回顾我国的文化史,众多的诗人雅士,似乎不约而同地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白嗜酒,确是妇孺皆知的事,却没想原一雅俗共享之物能成就几千年来不  相似文献   

15.
钟爱玲 《学子》2004,(8):29-29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古人没有消暑设备,更没有现代电扇、空调,一些文人墨客只好在荫凉处诵诗消暑,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纳凉消暑的风情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6.
17.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措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似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相似文献   

18.
《孙权劝学》以对话描写为主。简短的几句话,就使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跃然纸上,引入深思。  相似文献   

19.
春 怨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解析 ]金昌绪 ,生卒年不详 ,余杭 (今浙江杭州市 )人 ,身世不可考 ,诗传世仅《春怨》一首。在人们眼里 ,春天是黄金般的季节 ,香泥垒燕 ,密叶巢莺 ,春晴寒浅 ,花径风柔 ,著地舞茵红软。但这首诗 ,以“春怨”为题 ,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不由人去思考 ,去想象 ,去品味 ,却又合情合理。“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这两句奇峰突起。试想 ,在花红柳绿、风筝竞天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树上呼朋引伴 ,宛转啼唱 ,鸟语与花香的结合不就是春天美好的图画吗 ,为什么要赶…  相似文献   

20.
吴海跃 《语文知识》2004,(10):35-36
《语知识》2004年第5期刊登了张从林老师的《漫话荷花诗》,中在谈到诗人托物言志往往“借荷花赞美女性的美丽形象”时举了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荷叶(此处误写作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中对前两句分析道:“这首诗用碧绿的荷叶比喻少女的罗裙轻盈飘逸,用绽开的荷花比喻少女的脸庞娇嫩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