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块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
作家声音     
<正>毕飞宇认为小说最高价值是上升到文化作家毕飞宇日前做客华中科大"喻家山文学论坛",就当代文学经典化话题阐述看法。毕飞宇说,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写作时不去辨别经典,是荒谬的。可是任何一个写作者,包括自己在内,永远不会把经典放在说话和文字中,那不好看。毕飞宇说,如果写一个作品,第二天就会死,不为活着,那写它干吗?写作是为生的,不是为死的,他写作,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比自己更好、更久的活下去。如何让自己的小说活得更久?毕飞宇说,自己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4.
潘玲 《林区教学》2012,(11):80-81
高加索以其独特的异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自己的特色吸引着世界。"高加索"是一个奇特的文学文化现象,许多作家和诗人都被它迷倒,其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成长经历和写作都与高加索相关,而且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对高加索有所体现,可以说高加索已经成为他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池莉小说在20世纪末的广泛流行绝不是一个纯商业行为,甚至不仅是一个文学事件,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对于《烦恼人生》这部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作品来说,它预示着一种"新写实小说"的文化倾向,意味着知识分子开始不再沉湎于对这个世界的沉思冥想,开始直面人生的烦恼.《烦恼人生》把现实与理想推向一个尖锐对立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地复制出普通人的本来日常生活状态,是作者用自己的感悟在表达着世俗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将自己一生努力追求"不在乎结果.只求经历过"的这一人生观赋予了桑提亚哥,塑造了一个失败了仍旧努力,人生就是拼搏,以极大的勇气面对危险、死亡的"硬汉子"形象--老渔夫桑提亚哥.海明威与桑提亚哥一生信奉的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相似文献   

7.
莱辛在当代西方所接受的苏非主义是古老东方宗教哲学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它跨越了东西方地域和文化的界线。在作品中莱辛始终把苏非思想作为自己突破思想桎梏的手段和媒介,东方的感悟和西方的理性在她的作品中互相渗透合而为一。莱辛对以苏非主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和提倡,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与东方进行的对话。在平等而开放的对话中,莱辛试图让西方人能用"他者的眼睛"来重新审视自我和反思西方狭隘保守的文化观,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补充共同发展。这种强调多元之美的文化观正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是莱辛与苏非主义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个科幻作者,坦率地说,对于文字甚至对文学在科幻上的表现力,我是没有信心的。"在首届亚太科幻大会上,《三体》作者刘慈欣做出了这样的表述。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承认科幻文学的局限性。事实上,就在此前一天接受采访时,刘慈欣已明确表示,科幻文学"目前和整个叙事文学一样,正处于衰落的境况"。他回溯了自己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他甚至觉得,在那些作品中,"从来没有用文字真正的把自己  相似文献   

9.
"沉默"是"被人看不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美国"非本土"的女作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两部作品中,沉默主题背后所掩藏的是两性之间、种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它表明女性仅仅依靠打破沉默、敞开心扉,通过交流来消除误解和矛盾是有局限性的,还需要建立女性主体,树立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主体性的观念。女性需要了解和认识自己以达到与男人、白人及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之间的平等的、成功的沟通。  相似文献   

10.
西方全球化发展,形成"受伤城市",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文化,形成自我中心主义(Egoism),引致城市精神文化与道德崩落.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的困境,是马克思早年所谓的"异化"(alienation),城市建筑中,人都用铁窗、铁闸把自己锁在屋内,结果形成"枷锁城市"(carceral city).一个正义的城市,必须有义人传统,要解决当代城市这些问题,须了解城市是一个"他者共在的世界",由此寻索一个城市和谐文化的方向.蒲伯(Martin Buber)提出的"我一你"思想模式,关键就是要把"他者"视为一个完整的存在,人与人须建立一种真诚的关系.这人与他者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文化来说,就是"仁义"的理念.仁是人性中一种对"他者"的"感通",义则是正直合宜的行为.设计一个后后现代的城市,必须考虑一个文化的空间,建造一个有仁义感通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信谊图画书奖"旨在让更多孩子看到从我们自己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原创作品,没有隔阂地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在自己的语言文化中成长,成为一个有自信而且认同自己文化的人。关怀幼儿教育质量与推动幼儿早期阅读的信谊基金会是国内最先发起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原创大奖的机构。第十届"信谊图画书奖"颁奖典礼暨系列主题活动改为线上发  相似文献   

12.
据《北京青年报》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在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上特别提出中学生应该阅读鲁迅,并就如何阅读鲁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理解最深的,鲁迅堪称第一人。鲁迅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叙述,而是带着生命的体验的,他会燃烧你,调动你,感动你,你从中也会发挥想象力来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鲁迅是一位战士,他的作品批判性很强。中学生读他的作品,除了学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上帝和人的关系"是赫伯特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主题,但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它作为毕生诗歌创作的一个唯一而且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人神关系刻画得如此形象生动和多种多样。本文从赫伯特特殊的人生经历出发,通过分析他在诗歌中所描绘的上帝与人之间的情人关系和他的人神观,旨在解读赫伯特对上帝特殊、强烈和炽热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4.
原型批评注重从原始文化形态出发揭示创作潜在的深层意识,把一个人们不经意的文学现象突出地显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由此而认识到了自身中潜在的人类早期的遗留物.这种遗留物沉淀在艺术家的创作头脑中,使创作时使不自觉地外化出来.它也体现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原始意象的模式对创作的制约和推动的作用."原型"关联着作品与批评的文化意识.它不仅仅是用文化人类学或神话美学分析作品,而且还在比较广泛的文化形态方面研究文艺作品与作品之问的相互关系.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意识的载体并不是神话,至少不限于神话.艺术中原型的存在和原型的生成可以追溯到原始艺术时期作为后世"原型"再现的彩陶纹饰.本文试着在原始文化的艺术圈子中寻求作品的文化形态,指出其原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一、学校文化是什么? 要思考学校文化是什么,也许我们还是要首先思考文化是什么.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呢?历史上很多人从不同立场、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过阐述和定义.我这里推荐龙应台的《文化是什么?》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龙应台生动而深刻地呈现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应当是什么?中外教育家都有自己的"语录"。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相似文献   

17.
正人人都有最合宜的位置□周国平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不是看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是看自己是否真正感到快乐。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好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我还相信,既然这个位置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能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我相信,上帝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得完全一样,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标《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个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理性对待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个探究活动并不难,所以对流行  相似文献   

19.
“没有受到文化艺术污染的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少或根本没有模仿。作者都是从他们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从古典或流行的艺术的陈腔滥调中去发掘。我们目击了一个完全纯粹、原生的艺术创作,作者创作出来的每一个过程,完全只肇始于作者自己内在的驱动力。艺术在这里显现的功能只有创造,而不是那些经常在文化艺术中存在的变色龙与猴子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我很喜欢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作品。这位说自己是一位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行走中洞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用生命直面穿越千年的人类文化。他睿智而优美的文字,向来以中国数千年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作背景,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