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人孔子     
何伟俊 《阅读》2023,(31):49-50
<正>从《论语》的文本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论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孔子就住在真实的《论语》之中,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品高雅、思想崇高的真人,其为人既不固执也不虚伪,权变而真诚:率性、率直、率真。《论语》语言简洁,但很多章节都可以读出孔子为人处世的生动故事。日本著名汉字学家白川静读《论语》,读出了“活着的”孔子。他说:“我们在阅读《论语》时,不仅能想象到孔子的音容笑貌,也能捕捉到那不灭的精神。孔子唯有在《论语》里是活着的。”  相似文献   

2.
摘要:孔子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武学思想,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治国理念相互辉映,共同构成孔子思想的有机整体。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对孔子的武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解析。认为孔子武学思想是孔子对于军事争战及相关武术实践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主张的集合,孔子武学思想体系是一个一以贯之、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内涵包括:“不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出发点,“善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立足点,“慎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基本主张,“智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实现策略,“仁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价值追求,“无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最终归宿。在此基础上对孔子武学思想“不为人重”的原因进行了简要而全面的剖析,并总结了孔子武学思想对后世中国武术的影响。该研究填补了孔子军事武学思想系统研究的空白,对于继承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传承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习了《孔子游春》一文后,同学们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另外一则故事,读后你对他会有更深的认识。孔子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接连七天没有什么吃的  相似文献   

4.
儒、墨两家长期对立,诸多学者认为墨子对儒家和孔子均持反对态度,而从《墨子》一书来看,墨子非儒但不非孔。其原因有三:孔、墨思想来源一致;墨子对孔子非常尊重;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反映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论语》一书,有相当多的篇幅涉及到言语交际的问题,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孔子的言语交际观。本文从言语的和谐性、言语的得体性和言语的真实性三个方面介绍了孔子言语交际观的具体内容,并由此来说明孔子对“什么是语言?”之类的语言学的概念问题虽然未曾有过专门的论述,但《论语》一书中对语言应用的种种精辟见解足以说明孔子是一位语用学的大师。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过“郑声淫”、“放郑声”。古“淫”字的用法意义决不是单一的。从《郑风》与“郑声”的关系,政治、经济、风俗等几个方面阐述孔子为什么要说“郑声淫”,从而集中表现了他的功利色彩。古儒经学家评《郑风》大都是对孔子这一提法加以注脚、推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人心目中的圣人.通过<论语>这部传世经典,透过孔子常态的生活片段,比较孔子与常人的同与不同,探究孔子的"平常"与"不平常".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是其人格平等主张的例证。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中心,重视人的能动性。孔子私学"四教"内容广博,培养的理想型人才是"君子不器",注重从多个维度和向度对学生进行培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将《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句,解释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是错误的。应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意谓“孔子不说话了,唯恐用力分散影响精神集中。”  相似文献   

10.
韩非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人孔子被异化为:表面符合儒家,实际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一反儒者形象,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文学形象,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具有政治、文献、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益群  王绍东 《职大学报》2013,(3):95-98,107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直以来由于“小人哉,樊须也”这一句话背负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罪名.然而一直将自己看做西周礼制的继承人的孔子,不可能轻视西周国民经济的根本之业——农业。就孔子本人来说也不仅参与过农业畜产的工作,而且经营的十分成功。但是孔子一直以来以正名为务,樊迟不顾自身名分,理解错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反而询问孔子关于农事的问题,孔子自然要对他进行批判,因此说“小人哉,樊须也”。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主要存有三种界定,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本文认为孔子的政治理想实际是一种“道德理想”即“天下归仁”的和谐社会,这种理想不仅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习惯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现代汉语辞典》中"习惯"就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若不知道重复练习这一种或那一种行为可以产生和他的行为相当的性格或习惯,他必定是十足的蠢人"。我国的孔子说得更精辟:"少成即天性,习惯成自然"。那什么叫‘习惯成自然’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解释说:"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达到这种程度,也就是养成了习惯"。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5.
人在类本质方面的始终如一,决定了今人对孔子及其学说的继承主要是他在人性方面的贡献及他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孔子与今人在社会性方面的巨大差异,则决定了今人必须放弃孔子及其学说中为封建等级、为父系家族服务的立场、观点及具体做法。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孔子不可能再成为今天的“本铎”,儒学也不可能在当代复兴。世界已进入一体化的实践,亟需一体化的现代理论来总结过去,指导未来。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曾有"鸟兽不可同群"之语,它并不表明孔子仍积极干政、反对归隐,进而批判隐逸行为。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并结合儒家的隐逸观,可知它是孔子在天下无道背景下做出的"避人"选择,即,不仕无道者,也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归家教授、著述。这种主动不仕的"避人"方式,就是儒家所说的"无道则隐"。"鸟兽不可同群"反映了孔子对隐居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墨子的文学观念——兼论孔墨文学观念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受孔子思想影响,其文学观念中有与孔子文学观念相近的内涵.然而,由于其所处阶级立场不同,核心价值观念有别,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憧憬很不一样,因而对文学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也就有颇大的差异.墨子在形式上保留了孔子所揭橥的文学概念,却抽掉了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将文学变成"出言谈"的手段或工具,大大压缩了孔子文学观念的内涵,但同时增加个人言论创造作为文学的新内容,又使文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墨子的文学观念不强调情感和审美,也与孔子的文学观念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孔子三十而立的疏解主要有三种:立于学、立于礼与立于道。其共同的问题是遮蔽了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早期发展演进的变革性意义,特别是与之相应的心路历程。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不自觉中一直沿袭了汉代形成的主要将孔子看做是古先圣人之骥尾的诠释传统,而没有将孔子在轴心时代所做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变革性贡献与其自我生命发展、超升的心路历程统一起来。三十而立更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仁心的挺立。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不主张将学生仅仅培养成某种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孔子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修养、有境界,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对社会产生更大作用的“君子,”也就是人文素养很高的杰出人才,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四教”(文、行、忠、信)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具有永久的价值,其中正确认识无知与有知、学与思的结合、个性化教育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不少人认为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孔子远游观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游于学、游于政、游于隐、游于山水、游于考察等诸方面。他的远游观虽处于朴素的不完备形态,但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