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赏析:当我们轻轻吟诵起《有的人》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生命的抉择。本诗选择了生与死这一永恒的主题,提醒每一个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  相似文献   

2.
3.
【说明】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成县。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现代诗人之一。《有的人》写于1949年,系作者为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相似文献   

4.
[经典回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  相似文献   

5.
诗歌《有的人》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歌颂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和“情愿等待地下的火烧”的伟大品格。在《有的人》中,作者构建了二元对立的模式,形成了两类人,通过对这两类人有不同下场的描述来告诫世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课内提升1.①《有的人》这首诗从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上看,可以归属为——诗,言辞精辟,警醒世人。②请你选出你认为最有警世意义的一句话,抄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理由。  相似文献   

7.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题目是——生:(齐)《有的人》。师: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参加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发之作。既然是一首诗,那么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选读课文第1篇教学重点:大体了解鲁迅精神,了解绝对对立的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待他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愿望。教学难点: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揭课题,介绍人物1.(出示鲁迅头像)师问:同学们,他是谁?2.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的那篇课文是鲁迅先生写的?3.关于人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你们知道多少?(相机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和“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4.教师简介鲁迅先生和诗人臧克家。鲁迅的…  相似文献   

9.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教学本课,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人物主题单元。本组四篇课文,四种文体,单元组材可谓丰富多样。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最后一篇,而且是自主阅读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素有总结提升的作用。在阅读中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回溯前三篇课文和查找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将关注的视野完全局限于教材的课文中,而需要紧扣其表达内容、主题特征、表达方法等维度,拓展其他丰富的资源,与教材中的课文形成教学合力,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要出示人物生平,为揣摩用意奠定基础;出示创作背景,为研读文本丰富认知;出示人物作品,为体悟形象提供佐证;出示名人名言,为深化主题助力提升。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13,(5):F0002-F0002
2月25日,开学第一天,桂林市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向何珥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结合学生德育工作和即将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学习何碉勤学上进的精神,乐观坚强的品格,无私奉献的情操,在全市中小学营造立德树人、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桂林、美丽桂林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弘扬奥运精神的作品没少读,唯对这一篇情有独钟,为什么呢?这篇小说有两点值得称道。第一,文中既写了人,又写了鸽,无论写人世还是写鸽世,都不忘突出个性特征。李叔叔的性格是多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