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社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不可侵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是农村德育自我建构的天然资源。乡村不仅有保守和传统,也有和谐、质朴和礼让。在那里,人类的自然本性与道德信仰得到守护和延续。面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农村德育应保有一份自我建构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名义轻易毁坏乡村社会的伦理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传统乡村社会和当今农村社会道德文化教育的对比,提出从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入手,稳定农村社会结构,重振农村固有的伦理情义和道德精神,塑造农民平静的心灵与谐和的精神,从而实现农村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现代农民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实现农村社会之和谐。  相似文献   

3.
未来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元素。为了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围绕文化软实力目前仍存在的薄弱点,凝聚社会共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对乡村伦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农村的城市化变迁要求加强居民的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方面的意识。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有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农村,受到了来自现代工业的城市化的巨大影响。乡村的传统因素遭遇了强大的冲击,并以不可遏制的趋势发生着变化。作为社会镜像的文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变化,并对“乡村传统”的变化加以“质疑”与“否定”。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乡村传统价值追求的尴尬、传统道德伦理的崩坏、“人穷志不穷”观念的颠覆等传统人文价值诉求的解构,乡村风情风景的流失、乡村生存方式的改变等乡土特色因素的逐渐流失,无不体现着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谐发展追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长期互补、和谐发展的文化.乡土文化不仅一直是现代乡村文化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组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乡村振兴,其更将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稀缺资源.推进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社会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是一场既气势恢宏又曲折艰难的伟大变革。中国现代化的根基在农村,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实际。因此,把握中国传统村落的现代走向,总结"后现代性"思想的有益启示,发掘传统村落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探索传统家族村落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和谐或社会和谐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公正即和谐,和谐须公正”是西方伦理文化的一个经典命题;“贵公正,促和谐”,“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公平正义”,这些是中、西方两种伦理文化的共同启示。闺此,为了创设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首先要夯实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这就要深入开展公正教育、公仆教育和公民教育,促进落实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原则,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充满公平正义的和谐精神、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本着文化立国的立场,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应以乡土社会的重组为基点,依靠伦理本位之乡村教育的重建,借助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走一条“老根发新芽”的文化复兴和社会结构重建的道路,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本着文化立国的立场,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应以乡土社会抟重组为基点,依靠伦理本位之乡村教育的重建,借助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走一条“老根发新芽”的文化复兴和社会结构重建的道路,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乡村治理要转型升级,凸出乡村建设的质量水平,走全面和谐发展之路。乡村治理要以人为本,夯实乡村多元化教育服务供给,注重社会成员身心健康,通过文体卫活动的组织引导来树立文明和谐的“新乡人”;乡村治理要凝心聚力,充分激发全体乡村社会成员的智识,通过设立规范化管理队伍,培育同心同德创业致富的“新乡情”;乡村治理要立足当下,实现乡村传统文化转化与创新,形成乡村社会成员良好的文化认同,培育理性化民间组织来孕育与时俱进的“新乡风”;乡村治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开发协同化产业品牌,生成活力有效益的“新乡计”。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对现代乡村治理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家训的道德教化作用、净化家庭环境以及维护乡村秩序的效用。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增强村民对家园的认同,节约社会治理成本,构建乡村伦理共同体,提高治理的绩效和层次,达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代乡村精神问题主要体现为陋习繁多、根深蒂固;农民性格不健全、不完备。这些严重影响着当代乡村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针对当代乡村精神存在的问题,应通过采取多种措施革除陋习;应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培育农民健全人格,从而逐步提升整个乡村精神生态,实现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乡贤文化源自于乡贤作用的发挥,乡贤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偶像性和先进性,是几千年来根植于一方乡土的文化积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代乡村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才流失、乡村道德力量衰微、缺乏有效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弘扬乡贤文化对引导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善用乡愁,引乡村人才回流,建设美丽乡村;乡贤以身作则,实现乡村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构建和谐乡村;乡贤将传统道德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致力于乡村先进文化的传播,重构文明乡村。  相似文献   

16.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还不相协调,其地位和作用还未凸显.要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应从培育新型农民、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五条路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7.
杨学龙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46-47,142
2009年12月25-27日,江西省伦理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宜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会议的主要创新观点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培育农民的经济伦理、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政治伦理等四种伦理道德意识;农村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中蕴含着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伦理道德的韵味;在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新型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农村公共伦理的作用和价值日渐显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嬗变过程,它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对传统文化转换创新,发挥其现代潜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化的道德吁求.杨时的道德教化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观、重义轻利节操观、主战斥奸爱国观和仁政惠施民生观的伦理阐述和道德教化,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9.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现代性和市场经济的持续作用瓦解了传统乡村共同体,但这也为新型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当前应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设以乡村政治共同体、乡村经济共同体、乡村伦理共同体、乡村精神共同体为主的四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人民幸福;有效连接城市社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互动、一体发展,维护整体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大力弘扬布朗族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和研究布朗族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和谐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