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绝地反击     
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2.
2023年春节档影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对焦20世纪下旬步入低谷的中国男乒国家队,以传记体为视角复写了中国乒乓事业的低潮与崛起,影片以生动的人物群像摹绘与个体生命的“享受”价值观宣导,在影像技法、主题旨归、叙事策略上颇有卓进,尤以空间层级的架构为长。影片通过异质文化空间的转移,借“他国度”的存在指涉人物的困境与成长,运用物质与意识双重空间的对照与人物心理意志和情绪播演互文,借助观影主体和影像本体的“胜利”集体意识塑成归属,实现空间的叙事作用,呈现出一种新主流影像的思维革新,为传统主流电影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出和社会变革的极大不协调和不适应性。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儒家伦理文化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更是我们的负担。其负面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国民性格及其心理的影响,即奴隶性,双重人格,缺乏个体自由和创造精神。注重家族利益,缺乏公德和凝聚力,注重人际关系而轻视科学探索,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重塑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由人的现代化入手,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绝地逢生》塑造了贵州乌蒙山区的各族干部和群众形象,他们在改造盘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和"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的"盘江精神"。"盘江精神"重要的精神质素对于贵州开发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把我们的教育内容从民族精神的单纯教育拓展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兼容并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来感受传统文明、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这样的民族精神教育才会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生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文化创新的阐述,着重论述了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化传统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如何在全球化的境遇下保持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以更好地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个重要的课题,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的广泛关注。2004年7月3日至4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精神研究院主办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伊朗社会科学院、越南社会科学院、泰国ABAC大学、巴基斯坦拉合尔大学、全国青联、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是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是他思想中所闪耀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他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正确的爱国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树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9.
许雪涛 《中国教师》2012,(15):15-18
<正>每一个文化传统,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思想系统,承载此思想系统的载体,便是经典。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汉代之后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由于受到官方的推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廉文化精神内涵丰厚,人文价值突出。特别是廉文化中的知仁爱、明礼义、守正道、节欲望、克情绪、尚俭朴、怀敬畏、存善念、养正气为新时代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支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一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张丽 《教育导刊》2005,(10):8-9
人类的任何发展都是内在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演进.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永恒人类意义的历史性的生命智慧,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自出生之始,就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包围、洗礼,呈现出共性的色彩.纵观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流",文化领域阡陌纵横,根据文化群体差异可划分为三个支流--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许多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是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现实国情,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为此,我们组织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阐述从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大学的关键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古即有“天人合一”、“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一书,顾名思义,是要站在现时代的观照点上,就我们民族的诗学传统作一点阐释工作,这既是现代人有关古代传统的一种理解,而亦体现了现代化文明建设对于开发传统资源的特定的期待。因此,在经过方方面面的考察之后,似乎有必要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儒家理论体系中,成德是其终极目标,此即意味人是其活动的目标而非工具,是一个目的性的存在。类如西方的专业化是传统儒家所历来反对的。此种思想反映到政治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内圣”不能直接导出“外王”情况的产生,因此处理好二者之关系就是传统儒家和现代的新儒家所必当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学家斯宾格勒说:“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即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刁培萼认为语文教育蕴涵了中华民族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中华民族精神。曹明海又说:“汉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历练语文能力的责任,又必须以涵养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文化意识,振奋民族文化精神为其特有的功能”。诚然,  相似文献   

19.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0.
程方平 《中国教师》2009,(11):61-62
<正>引言当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在日趋和谐的社会生活中,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从表面上看,书法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体验、展示、交流、感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感受形式,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中,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中,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