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基于资本论的视阈,通过考察需要与分工、交换、货币、资本几个重要范畴的关系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需要范畴。需要的扩大是分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的差别是交换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需要的一体化是货币异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新需要的不断创造是资本流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分工、交换、货币、资本都是人的社会关系,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货币流动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流动离不开“经济人”的行为,经济活动必然带来货币的异化,而货币异化带来信用的贫困.这些都给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货币的合理流动需要伦理的关怀,需要伦理与之整合以便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及其各种变化形态,特别是虚拟经济中的新货币形态。以及信用机构、股票市场的发达与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人们的货币伦理观念产生了诸多影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伦理,促进经济生活伦理化.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奴隶社会中期已出现了货币。商代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日趋巩固与加强,使得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日益显著发展,贝便由装饰品变为支付手段成为货币。到西周后期,由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天然贝不敷使用,就铸造铜贝做为货币。到春秋时代,布币、刀币相继出现。春秋末期和战国前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各国的诸侯以至有封邑的卿大夫,都自行铸钱,因而货币相当混乱,形态和单位颇不一致。大体说来,主要有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分工与合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曾先后经历了自发分工与合作模式、合作为主分工为辅模式、分工为主合作为辅模式三个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体实际,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深化金融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马俊起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货币经济。这是因为:1.货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先导。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物随钱走,市场对生产起着导向的作用。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货币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之后,就具有对商品经济的先导作用,因而就成为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没有货币流通就不可能有商品流通的发展和扩大。2.货币运动是市场经济运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一经交换就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和消费,而货币永远不会退出流通。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永存的流通主体是价值的运动,也就是货币的运动。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金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货币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以货币信用作为经营对象的金融业,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特点,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具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必要性沈红,杨月兰金融市场是一个总括性概念.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现在又增加了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货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是改革的关键。货币市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货币市场是以交易短期信用凭证...  相似文献   

7.
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货币拜物教.从货币拜物教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货币拜物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存在着的,应该正确认识、评价货币拜物教,一分为二地看待货币拜物教,认清货币拜物教的实质,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抵制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产业关联所体现的市场机制是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东亚产业关联与货币金融合作的相互作用,分析各经济体在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和各个产业的密切程度,有利于把握区域货币合作的功能性和地域性要求,进而为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2009,(3):30-33
刘鸿儒.欧美同学会会员.高级经济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酋任主席,曾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著有《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社会主义信贷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1.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于A.影响上:加强了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B.目的上: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C.手段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D.背景上: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生产3.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  相似文献   

11.
列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即由否定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商品货币到必须利用商品货币以利社会主义建设。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十月革命前,苏维埃政权第一年,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理论的转变的全过程作一历史考察,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始终是遵循其关于经济关系的二重划分进行的;2.关于社会经济二重划分的深入研究,需要以劳动这一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范畴谈起;3.马克思的确设想过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后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实践中,人们直接搬用马克思的设想,却忽视了实行这一设想的必备条件;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在前进;5.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自的本质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哲学家对历史的反思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遮蔽了历史的真相.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商品与货币的运动获得了独立性,更加掩蔽了真实的历史.马克思以分工为契机解蔽历史之谜,把意识形态的产生归因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造成的精神的独立化.马克思深入探究商品与货币产生的社会分工根源,认为分工造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分化、促使交换价值获得独立存在,并由此造成对历史的抽象,来源于分工造成的社会存在的分裂和对立.共产主义是对一切现实对立的消解和异化的扬弃,消灭分工,意味着一切历史的虚假或虚假的历史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西美尔货币文化理论是对货币经济现象的一种文化解读。西美尔从劳动分工和货币经济的现实出发,以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为参照,基于其相对主义认识论和生命哲学的哲学基础,洞察到货币经济中现代人的种种现代性体验及其内在本质,提出相应的突围策略:"距离"。这使他的货币文化理论在根源论上带有悲观主义色彩,在突围策略上带有乌托邦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正>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人们从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分工和不同的所有制,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重要性。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不过,就社会主义本身去研究  相似文献   

16.
拜金主义,在经济学上称为货币拜物教,它是在商品拜物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具迷惑性的拜物教观念。拜金主义认为,货币(金银)能够换取一切商品,是货币(金银)这种物本身固有的属性;货币是万能的,只要拥有货币就可以得到一切,因而,不择手段地追逐货币。拜金主义的产生,是同市场经济分不开的,资本主义制度导致拜金主义恶性膨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  相似文献   

17.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系统分析与研究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内涵及启示,并结合中国改革创新的现实,探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当代价值,具有十分明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的货币交换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既然还实行商品制度,也就还存在货币交换。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万能”,资本家利用货币作为购买劳动力、进行剥削的手段不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行和管理货币的大权掌握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手里,货币成为管理生产、经济交流、实现产品分配的工具。国家严格禁止将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取缔高利贷活动。但是,同商品一  相似文献   

19.
分工是一个曾为理论界所忽视、然而却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日益受到理论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分工的实质及其历史形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分工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本形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阐述了分工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消灭分工,进而消灭异化,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奋斗目标.研究马克思消灭分工的思想,弄清消灭分工的内涵、原因和方式有利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如何为最终消灭分工作好准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