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传播事业不断发展,为公众提供着日益广泛的传播服务;传播消费中的受众权益问题,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现将作者有关这一课题的初步探讨,概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本文将“受众”视为依法能够直接享受传播服务的公民个人、集体或社会组织的统称。本文还将公民(个人或群体)在寻求传播服务过程中的应享权益、  相似文献   

2.
传播对现代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在各种传播活动中,公民作为受众应该而且能够享有哪些权益,承担何种义务或责任,是当代法学和传播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现将本人关于受众权益研究的初步思考,阐述如下,候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受众作为信息的传播对象,是真正的信息寻求者,同时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它从根本上掌握着新闻媒介的生杀大权,是对新闻媒介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新闻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和观念反映了这个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知识受众及其权益与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受众”是借鉴大众传播学“受众”概念在图书馆学“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图书馆学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图书馆学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知识受众的权益是法律赋予的权利,针对目前图书馆对知识受众权益的种种侵害,提出了权益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关护受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受众权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大众传播的任何一种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 ,都将涉及两类主体的权益问题。一类主体为大众传播的提供 (生产 )者 ,另一类主体为大众传播的享用 (消费 )者。早期的大众传播学研究对前一类主体的权益及予了较多的关注与思考。这一方面是因为大众传播的提供者能够通过组织化的手段 ,有效地集中、表达和争取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 ,大众传播提供者的权利得失 ,必然关系到大众传播享用者的利益增减 ,甚至对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和民主权利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信息产业 ,大众传媒业也有着自身的利益 ,为了维护这一利益 ,它有时会降低自律水准乃至滥用行业职权侵害受众的利益。换句话说 ,大众传播从业者的权益并不完全等同于大众传播消费者的权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联合国大会在 1 989年通过的决议“交流为人类服务”中提出 :国家应当发展有关传播媒介的教育 ,强调批评精神 ,使传媒消费者得以维护其权益。1 991年 ,我国大陆的学者开始以受众权益为题发表论文。到目前为止 ,国内的受众权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一套严谨的学术规范和专业话语 ;对国外尤其是传媒法治发达国家在保护受众权益方面形成的制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 ,也还缺乏全面的了解。但  相似文献   

6.
陈菲 《中国广播》2011,(6):50-54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8.5亿。手机成为了前景广阔的传播终端,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手机微博、手机QQ等应用软件的使用,令手机广播迈入自媒体传播时代。由广播到个播、从受众到用户、从免费到付费、从线性到非线性收听的服务形态转变,为手机广播培养出庞大的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7.
从1999年起,国内出现的多例大众媒介服务质量或产品瑕玷引发的民事纠纷,不仅成为传播界一时的公共话题,也开始吸引了一部分法学家介入受众权益保护问题的讨论。近年来的受众权益研讨不仅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发言,其所关注的权益主体类别亦日渐广泛。讨论范围从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报纸读者的权益,进一步扩大到其他类型的大众传播消费者和某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对其中某些问题的探讨亦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8.
从1999年起,国内出现的多例大众媒介服务质量或产品瑕玷引发的民事纠纷,不仅成为传播办一时的公共话题,也开始吸引了一部分法学家介入受众权益保护问题的讨论,近年来的受众权益研讨不仅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发言,其所关注的权益主体类别亦日渐广泛,讨论范围从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报纸读的权益,进一步扩大到其他类型的大众传播消费和某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对其中某些问题的探讨亦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电影植入式广告在我国呈现全面爆发之势。在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参与主体的盲目、随意以及相应法律及监管机制的滞后导致问题频发,对受众权益的侵害现象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10.
赵国梁 《新闻窗》2008,(4):114-114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觉醒。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的维权意识更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一、受众研究10年的简要回顾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活动包括新闻的传播者和新闻的接受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将新闻的接受者称为“受众”。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获取新闻的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受众研究,旨在研究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规律。它以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手段,借鉴传播学、社会  相似文献   

12.
“受众”一词,是大众传播学的专用术语,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对象——听众、观众和读者的统称。这绝不仅仅是为了称谓和使用的简便,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必须包含五个要素的基本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而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报道的五个要素是这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故?”同样是五个“W”,两相对照,即可发现传统新闻学很注重传播的内容和客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和听众、观众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正是这对矛盾运动推动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环流中的半环。受众对广播电视的信息反馈,是对传播活动的最有效的支持。没有这种反馈,或者广播电台、电视台不能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得这种反馈,其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广播电台、电视台不理睬受众的反馈,那么正常的传播活动就会终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不断地满足变化着的受众需求,是广播电视的天职;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如何,是考察广播电…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我国传媒界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满足受众需要,才能赢得受众;只有满足受众需要,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传媒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传媒的受众意识空前增强,一些有  相似文献   

15.
16.
裂变中的媒体环境当媒体的受众族群,由于供给方的大量增加,而由原来数量较少的大群体,裂变成数量众多的小群体时,即形成所谓的碎片化。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显示,媒体供应方,由于受电视频道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媒体的消费方,也就是受众,在数量上并没有增加,因此形成碎片化,碎片化的媒体环境对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使人们对传播的信息资源更是厚爱一层。但是,随之而来的传播信息失实,有如古希腊神话潘多拉神盒,令人揪心头疼。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增无减,有的已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它严重地妨碍了受众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甚至给受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害,进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良因素。剔除这些不良因素,不仅是传播界调整传播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是法学界加速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在,报纸是商品,广播电视被视为第三产业,已成为人们日趋一致的看法。基此,本文针对传播信息的失实所对应的法律责任,从商品消费的角度,谈谈受众权益保护问题,就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18.
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升 《军事记者》2001,(11):13-15
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终端的接受,越来越受到理论的关注和实践的亲近。在大力倡导军事新闻改革的今天,改变落后传播观念,做到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对于更好地发挥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功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打得赢”和“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将党报潜在受众变成现实受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 《新闻前哨》2008,(4):39-40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东西的一种社会过程。它由产品、价格、销货通路和促销四个要素组成。只有把四要素进行最佳组合,使之互相配合,才能实现销售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马克思这句古老的名言,对于我国当今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不但广播电视本身不复存在,就连“受众”一词也成了一个虚幻的概念。但是,问题的焦点不在这里,当今我国广播电视的频道、节目很多,如果没有受众收听收看,那么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传播就是盲目的,就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因此,是消费决定着生产,而不是生产决定着消费。从大众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