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明白易懂,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浅文”。对“浅文”学生常感到没什么可学,教师常感到没什么可教。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教起来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佳。然而,这类课文在整个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又较大,因此,如何教学这类课文,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明白易懂,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浅文”。对“浅文”,学生常感到没啥学头,教师常感到没啥教头。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教起来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佳。然而,这类课文在整个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又较大,因此,如何教学这类课文,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看图学文这类课文中的图与文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关系?教学时应如何处理好“看图”和“学文”的关系?对此,我谈些看法。图、文关系,非同一般“看图学文”这类教材,图文并茂,一文一图,或一文数幅图,它们与一般课文中的插图,我认为作用都是一样的,为课文(语言)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学法指导要抓“异”一、语文学法指导,要因“文”而异。像《曼谷的小象》这类课文,可采用“教前示法”;像《桂林山水》这类段与段结构相似的课文,可用“教中示法”;而在学习《伟大的友谊》等课文时,可用“教后悟法”。二、语文学法指导,要因“课”而异。如...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火,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课文对“其文漫灭”是这样解释的: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且作了补充: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不难看出,课文对两个“文”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来,注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综观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课文甚为浅显,而有些课文相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过于深奥。对这些“浅文”和“深文”灵活处理,因材施教,既要让学生吸收到“充足营养”,又要避免“消化不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习作要写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一提到作文,不少学生就皱眉头,感到“没什么可写”。学生感到“没什么可写”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常见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细心感受、认真思考。学生学习写作文,应以生活为基础,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切身  相似文献   

8.
《钻石》结构简明,形象生动,语言平朴,题旨浅近,是一篇教学难度不大的课文。但却应了“浅文难教”的老话。“浅文”在小语教材里还有一些,教师该怎么教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巧”字,“巧教浅文”。这里想就《钻石》的教学谈三点体会。一、巧定突破口“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预习习惯。预习时,学生若觉得课文浅显并无多少疑难,就想听老师怎样讲课了。  相似文献   

9.
一、写“下水”作文 要贴近学生 开始写“下水”作 文时,都是以我自己的 认识、身份来写,后来 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 章学生不大感兴趣,经 了解,一说老师认识、 感受同我们不一样。于 是我试着改变自己,从 学生的角度去写,也就 是以学生的口气、用学 生的语言和观察角度 来反映学生的生活,袒 露学生的内心世界,效 果很好,学生听起来顺 耳,情感上产生共鸣。 特别是我专门对学生 虽然熟悉但又常认为 没什么可写的领域里 的素材进行独到的挖 掘,这样写成的文章常 使学生感到惊异:原来 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 可以人文啊!每当朗读 我的…  相似文献   

10.
“文眼”是文章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文眼”,学生就找到开启课文之“门”的钥匙。那么文章的“文眼”又在何处呢 ?  一是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这种情况一般在议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类课文的标题往往就是作者的主张,也是全文的论点和中心所在。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唐的《作家要锻炼自己的语言》等,其文眼就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   二是体现在文章的起始句或起始段中。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抒情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当中。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章定…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公鸡》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应当怎样教学这类课文呢?一、图文对照,紧密结合看图学文这类课文的特征是图文并茂,教学中切忌看图时浮皮潦草,学文时粗枝大叶,图自是图,文自是文,图文分离;而应当图文对照,紧密结合,做到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即由初看图初学文到细看图细学文,再到精看图精学文,把握“图”“文”的中心和要旨.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板块都设有“问题探讨”类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学这类课文呢?本文以必修五中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浅谈□安丽辉陈英《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感到语文学科实施美育确实是可行的。一、抓住语言,找准“美点”语文课文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占课文多数的文学作品更是借助形...  相似文献   

15.
余映潮 《福建教育》2009,(12):27-28
教材处理,一般而言,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处理”。 下面的内容都属于教材处理的范畴:整体处理、长文短教、点面结合、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教、选点突破、穿插引进、比较阅读、课文联读……  相似文献   

16.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7.
冯丽媛 《教师》2013,(30):54-55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这类课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剑 《良师》2002,(20)
我们读一篇课文,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题目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题目可以说就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中心。因此,重视审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审题,一般应达到以下三点要求:一、弄清题目的意思阅读时着重理解题目中比较难懂的词语的意思。如《鸟的天堂》一文,审题时先弄懂“天堂”的意思。天堂的本意是迷信的人所指的神、佛、仙人居住的地方。一般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这里指“乐园”。“鸟的天堂”就是“鸟的乐园…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冯文正 《湖北教育》2022,(10):45-46
<正>“语文主题学习”强调“基于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主张难文浅教,旨在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其阅读面,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谈谈难文浅教的策略。一、聚焦教学目标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但长课文和难课文的语文要素较多,我们在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笔者认为,在教学长课文、难课文前,教师应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找准该课文与单元学习目标的契合点,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着力点或切入点,以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