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祥杰 《新闻世界》2014,(4):171-172
当前我国乡村的广告传播与城市广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成熟性相比,尚处于低水平层次,广告传播内容相对单一且不够规范。农村广告传播环境受地理、交通、文化、风俗等的影响,有其难以把握的特点。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农村广告传播应当更加注重企业和媒体的社会责任,维护农村受众的注意力资源,选择适合农村环境的传播方式,在传播中注重"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目的,逐步发挥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媒介力量。  相似文献   

2.
石蒙蒙 《新闻世界》2011,(9):185-186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国内的广告研究文献也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了一定高度。本文重点分析从视觉传播的角度研究中国广告的论文,提出了中国广告视觉传播研究的阶段性发展:广告作品赏析阶段、视觉传播作为文化现象在广告研究中的导入阶段、视觉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广告研究中的量化与发展阶段。以期对我国广告学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并吸引更多的学者对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和建树。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广告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广告在传播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广告受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给广告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也正是由于新媒体广告的"新",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内容缺乏创意、受众碎片化、效果监测技术不完善、可信度降低等问题。本文立足新媒体广告的内涵及其传播优势,重点探讨了新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刘思博 《今传媒》2013,(6):111-113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更强调消费过程中能带来的艺术享受及精神满足。广告渐渐由早期叫卖推销的传播方式过渡到满足消费者审美愿望、实现意义生成的现代传播方式。本文在充分研究已有大量广告作品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广告叙事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广告叙事在广告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探究广告叙事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为中国广告传播的转型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网络广告的口碑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潇 《新闻界》2007,(3):101-102
中国网络用户在2006年已经过亿,网络传播的影响力愈加强烈,网络广告由于本身良好的互动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受到传播机构的重视,口碑传播方式利用网民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使讯息迅速扩散传播,广告专业人士应深入了解网络广告口碑传播的特点,利用口碑传播策略提升网络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7):11-15
乡村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分化,农民在乡村社会传播中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建构。借用社会传播网络分析工具考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旨归。经田野考察发现,现代中国乡村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循环的网状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20年新冠肺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中国的乡村传播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都表现出独有的传播优势,为打通疫情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历史示范.本文从其中存在的新旧媒体交融系统性、专业性不足,乡村传播"站点"专业度及素养匮乏,新媒体带来的"知识鸿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方面创新新旧媒体的交融互动、充分发展乡村"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充分搭乘"乡村振兴"的政策利好,消解新媒体带来的"数字鸿沟"等建议,以期对后疫情时代的乡村传播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广告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态,具有相应的文化含义。而广告文化就是通过广告作品以及广告营销活动,向受众传播相关信息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广告文化对广告活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广告活动体现着广告文化。本文以桔子水晶酒店十二星座广告为例来谈论广告文化传播的表现和作用,并以此提出相关举措希望能让广告传播主体以正确的广告形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乡村信息传播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与反思:理想上人们普遍认为乡村信息传播能够为农村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人们对乡村传播的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使得乡村信息传播所发挥的作用甚微。因此,本文提出乡村信息传播应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增强其信息获取能力,加强乡村信息传播方式与方法、机制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炬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24):75-7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话等众多新的数字媒体的出现,媒体数字化时代随之悄然来临。媒体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对广告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广告领域,数字媒体与广告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广告媒介和广告受众两个方面分析媒体数字化时代广告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特点,并试图为当代广告的有效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走在新媒体传播潮流之首的在线广告在创意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势,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娱乐性的成分中又融入了在线消费者对互动性的要求.本文简述了在线广告的娱乐化趋势,对在线广告的娱乐互动传播方式进行了类型解析,并对在线广告娱乐互动传播的实际运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彭扬 《东南传播》2014,(6):136-138
视频网站不仅拓宽了受众消费视频的传播渠道,也为广告商提供了投放广告的新平台。视频网站与广告商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实现双赢的目标。但是插播广告的传播方式在影响受众观看情绪的前提下,也影响着广告的实际投放效果。本文期望通过以受众对网络视频中插播广告的满意度为切入点,对插入式广告的传播效果进行量化研究,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是移动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网络为依托和以短小精悍的电影叙事为表达方式,与传统广告传播方式不同,拥有社交和视频双重特点的微电影,创新性的开启了视频广告的传播模式。本文通过介绍微电影广告传播上的优势,结合新时期微电影的发展,进一步地挖掘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的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嵩口古镇为个案,研究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问题。研究发现,村民在嵩口古镇乡土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传播体系不健全,传播途径较单一,提出乡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策略,包括挖掘乡土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乡土文化符号表达方式、调动村民参与传播的主动性等。  相似文献   

15.
论广告整合营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传播时代,各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应时而生,传播的载体出现多元化。那么品牌运营商面对多样化的媒体和多层次的受众,应该怎样投放广告才能达到更理想、更高效的传播效果呢?本文观点是将线上广告和线下广告整合起来发挥功用,实现营销传播。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主流文化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广告对其重要的传播媒介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媒体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广告能够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因此,本文基于新媒体广告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阐明新媒体的广告在非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归避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对立。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广告传播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广告传播已成为品牌全球化经营的十分有效的营销传播方式。本文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从不同文化语境对跨文化广告的创意、广告语、广告表现手法的影响,以及文化符号寓意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影响,初步探讨跨文化广告传播在策略性调整与本土化适应方面的成败与得失。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介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反应,这一概念最早是被美国的浦尔教授提出。目前,我国媒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背景下,为广告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简单论述,进一步引出催生广告传播的意义,并把媒介融合催生广告传播的十大方式列举分析出来。通过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体融合的创新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广告传播方式上也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突破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新时期广告传播现状回顾一下广告传播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大众传播形成之前,广告传播是一对一的人际传播,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广告信息借助大众媒体实现了点对多点的"广播",这时的广告信息传播可以是全球性的,快速的,可测度的。进入数字新媒体时代,融合渐成风尚,媒介间的壁垒被逐步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