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随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A分团于2007年10月16日至29日对日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期间,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干叶县八街市教育委员会官员有关日本基础教育情况介绍,访问了东京都及干叶县八街市共7个公立教育机构,其中幼儿园1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1所,特别教育支援学校1所;参观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等4个文化设施。  相似文献   

2.
2007年10月16日至29日,我随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A分团到日本的东京、千叶县和大阪进行了友好访问.期间,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千叶县八街市教育委员会官员有关日本基础教育情况的介绍,访问了东京都及千叶县八街市共七所公立教育机构,其中幼儿园一所,小学四所,中学一所,特殊教育支援学校一所;参观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等四个文化设施.  相似文献   

3.
王贤 《海南教育》2008,(1):9-10
我随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A分团于2007年10月16日至29日对日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期间,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干叶县八街市教育委员会官员有关日本基础教育情况介绍,访问了东京都及干叶县八街市共7个公立教育机构,其中幼儿园1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1所,特别教育支援学校1所;参观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等4个文化设施。  相似文献   

4.
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的邀请,2005年度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一行101人。于2005年10月18日至31日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基础教育考察。期间,考察团成员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有关官员对日本政府近年来就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报告,并分四个小组,分别对长野县、福井县、和歌山县、宫崎县的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间课外活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进修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摩和座谈。笔者作为考察团成员之一,在考察中发现:在日本,无论是国立、公立还是私立中小学校,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小学教材考察团应日本日中教育交流恳话会的邀请,从1980年11月25日到12月10日,去日本考察了16天。16天中,在大阪5天,在冈山和新神户共1天,在和歌山县2天,在奈良2天,在京都2.5天,在东京3.5天。考察的内容是了解日本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情况。由于考察时间有限,我们着重了解两点:(1)日本的高中教育如何适应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需要;(2)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为什么要修改。  相似文献   

6.
宁夏教育访日代表团于1993年10月15日至25日在日本国进行教育考察活动。这次考察的目的是:学习日本的办学经验,通过参观考察中、小学,了解日本学生一日生活,以及如何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成长,了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恳谈,了解对中小学管理的做法等。10天中我们考察了爱知县、富山县、新泻县的5所中小学(3所中学,2所小学),3个主要为中小学服务的科学馆、3个博物馆、一个教育中心。我们还拜访了三县和鱼津、新污二市教育委员会和三县教职员组合,还参加爱知县中小学校长恳谈…  相似文献   

7.
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ACCU组织的邀请和安排,我们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于2008年10月对日本进行了为期14天的访问.访日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日本教育界官员和学校师生的热情欢迎和真诚接待.通过访问,增进了对日本教育制度与教育现状的了解,促进了两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友情.  相似文献   

8.
2010年10月12日,我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问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日本。主要访问日本的小学,先后到了东京都和秋田县两个地方的7所学校。还到日本人的家庭中了解和体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本次访问对我们触动最大、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办学条件均衡化日本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尤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1月16日,我随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问团赴日本开始为期8天的教育考察。整个访日团62人,由蒙、桂、黔三省区的教师、校长以及教育行政官员组成。在日访问期间又将大组分成两个小组,各30余人,B组路线是东京——荒尾——福冈,C组路线是东京——长崎——福冈。每个组访问程序都是一样的:专访当地教育委员会、中小学及日本市民家庭;与官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本次专访与我2007年访问日本学校的不同之处:此次访问活动安排内容丰富,交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12日,我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问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日本。主要访问日本的小学,先后到了东京都和秋田县两个地方的7所学校。还到日本人的家庭中了解和体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本次访问对我们触动最大、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办学条件均衡化日本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尤  相似文献   

11.
走马看花──赴日幼教考察见闻济南王书莹应日本和歌山县私立幼稚园协会的邀请,我们一行二人于去年10月下旬,对和歌山县私立幼儿教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期间,参加了该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庆典、和歌山私学振兴大会,并参观了7处私立幼儿园及私立初中、高中...  相似文献   

12.
我有幸参加了2007年中国基础教育职员赴日访问活动,收获颇多。现将我所了解的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一、基本情况1.日本行政区划:日本国——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省市区)——市(相当于我国的县)——町(相当于我国的乡镇)——村。  相似文献   

13.
一、访问概况 人民教育出版礼、课程教材研究所访日代表团一行九人,应日本国际教育资料中心的邀请,于1987年5月17日到5月31日,在日本进行了为期15天的访问。 此次访问,主要是考察日本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发行情况,了解日本中小学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的情况;了解日本当前和今后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情况等。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学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一行10人,应美国教育部的邀请,于1982年5月15日至6月5日访问了美国。访问的目的是了解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包括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957年在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刺激下,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六十年代出版了许多新教材。美国的改革不仅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影响到第三世界的国家,而且反过来对苏联和东欧也有影响。但是美国社会对这次改革有争论,七十年代的“回到基础运动”就是针对改革而出现的。美国为何掀起这次改革,以后如何发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1月5日—12日,随同江苏教育代表团一行6人赴日本、韩国进行工作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以日、韩与江苏教育现代化比较调研为重点,先后考察了爱知县知立市立知立南小学、知立市立知立南中学、爱知县立丰田西高等3所中小学校和爱知工业大学,听取了爱知县教育委员会关于爱知县教育基本情况介绍;访问了韩国又松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先后举行了5次正式会谈,6次非正式会谈,  相似文献   

16.
叶丹 《广西教育》2014,(8):48-49
2011年10月,我受教育部派遣,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ACCU)组织的中日政府基础教育教职员交流项目活动。在12天的行程中,我先后来到日本的东京、冈山、大阪和京都,参观了多所中小学,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官员的报告,还参观了位于东京的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位于日本冈山县总社市的吉备路清洁中心、吉备路仙鹤家等多家科技机构及国分寺等著名景点,感受到了日本教育的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由教育部国际司、中俄教科合作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中国中小学校长代表团,于2004年6月23日至30日访问了俄罗斯。这是继2002年中国中小学校长代表团访问俄罗斯之后,教育部组织的第二个中小学校长代表团。代表团在俄罗斯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座城市.与两市的4所中小学进行了交流.走访了圣彼得堡市教育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一行十人。于1982年5月15日至6月5日访问了美国,了解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包括数学教育)的情况。由于时间有限,重点放在了解美国科学教育30年来的发展变化上。我参加了这次访问,下面主要就上述重点了解的问题,另外也就美国的校外科学教育和教学方法问题,谈一些印象和感想。一大家都知道,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美国,暴露了美苏之间科学教育基础的差距,改革科学基础教育成了美国朝野一致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改革的目标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为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打基础。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力求现代化,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编写了中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多种  相似文献   

19.
由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负责组团的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4年11月1日至13日对日本、韩国进行了考察。在日本期间,访问了日本国部科学省、福冈市教育委员会、大阪府吹田市教育委员会,参观了一些中小学和成人教育机构。在韩国期间,访问了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釜山市教育厅,与主管基础教育、教育督导工作的官员进行了交流,还考察了韩国教育开发院和汉城市、釜山市的初中、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14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活动",有机会走进日本,身临其境感受日本文化和教育。两周的活动圆满结束,留给我们的除了刻骨铭心的日本记忆,更多的是对日本教育的感悟。走进日本的学校,我们才能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