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共同参与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这样教学就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过程”第10条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善于质疑问难,而是未想清楚就质疑问难,也即所谓的  相似文献   

4.
赵莹梅 《云南教育》2002,(25):17-1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学生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  相似文献   

5.
王扬飞 《生物学教学》2005,30(12):18-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话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可以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此,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新的教学形态,它不仅是言语上的对话,也是精神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一、认清新形势——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新理念 1、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程并非完全将旧课程“抛弃”.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不冉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共同体验的过程。新课程观更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什么是“互动”?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  相似文献   

9.
蔡建山 《考试周刊》2007,(10):70-7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现代的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探索活动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各种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知识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1.
“摘果子”曾经是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的一则好比方。这则比方之所“本”是指:教学目标像“果子”那样具体、明确、先在,只等教者指明、学者摘取;面对“知识”,教者与学者都只是“旁观者”而非“生成者”(建构者)。在“主流(传统)哲学”看来,“知识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注视与反映”。人的心灵因此只是“镜子”和“白板”(或仓库)。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的课程,其必然结果是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去确定和陈述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亦如在树上挂着“果子”一样。教学过程也就因此成为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授—受”过程;在传递之中为了效率,便…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展示思维推演过程,剖析问题解决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符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定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且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动摇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去研究“学生的学”的问题上。在教学中,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成就每个学生,快乐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各种定理、定律、公式及推论,还要让学生经历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因”,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去揭示数学原理,体验知识生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6.
是否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是一个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结合学生的具体接受水平最有效地进行教学,是当今教改的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学过程”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过程”这样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善于质疑问难,而是未想清楚就质疑问难,也即所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