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婵 《文教资料》2009,(7):212-214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文化的失范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因而,要坚持心理扶贫与物质帮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社会的压力、个人认知的非理性等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与经济贫困,社会、家庭生活背景,校园文化,心理素质教育的忽视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从物质经济资助与培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相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改善社会环境与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相结合三个方面入手,改善并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未来高校教育的必经之路。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人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积极心理学的实质是寻求人文关怀,本文通过探索贫困大学生的积极适应模式,搭建人格健全教育模型,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成长和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5.
徐灵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21+23-21,23
当前,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物质帮助轻思想教育的现象。高校应遵循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自立自强品格教育,诚信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普遍重视,通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的分析,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仕英 《文教资料》2005,(32):15-16
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透视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剖析了引起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深层原因,指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应仅仅限于单一的心理咨询,而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杨日晨 《文教资料》2007,(30):187-188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问题、经济问题、就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几个方面。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学校应当采取具体措施加以扶持和帮助,使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体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势与愈加不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校贫困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生活本就拮据的贫困大学生需要承受繁重的家庭经济压力,学校课业压力与择业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样,成因较为复杂,所以,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繁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切实有效的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与心理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军 《教育与职业》2006,(18):145-146
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一个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社会、家庭、个体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部分贫困生出现自卑、焦虑、狭隘、封闭等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培养相结合,依靠国家、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做到多管齐下,才能切实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贫困和成长环境的局限,又承受着新环境、就业、学习的压力,贫困生因此产生了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不良心理。对此,社会应完善贫困生的救助机制,学校也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其进行"心理扶贫"。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加强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贫困生工作中应改变重经济扶持轻人文关怀、重学业关心轻就业指导、重心理疏导轻思想教育、重学校扶助轻社会参与等一些片面认识和做法;加强高校贫困生工作必须做到"四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的正面心理和负面心理的状况调查,从家庭、社会、学校文化教育、自身心理素质四方面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从而将此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新的经济形势下,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校园和谐、社会和谐。认真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其树立信心,认知自我,自觉进取,完善人生,服务社会,是新经济形势下,解决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特困生和谐成长的自我保健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中的特困生,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有文饰、焦虑、自卑、失望等负性心理。环境因素只是引起特困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归根到底,特困生的心理素质是其心理问题的内因,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特困生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只能通过个体改善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概念、培养自尊自强自主人格、合理调控情绪、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自我调适措施,建立特困生自我心理保健体系,从而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学校在物质方面给予了贫困生极大的帮助,但是在管理制度、思想、心理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着盲点。本文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高校贫困生管理问题,并在制度完善、观念创新、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探讨解决的方法,从而使贫困生在物质、心理上双脱贫,使贫困生的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迅速扩大,他们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由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不良环境影响造成的思想问题更为突出,已引起国家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对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出现了焦虑、自卑、依赖、从众、逆反等不良心理。分析各种不良心理的起因和现状,探讨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应采取的做法,希望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关涉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新时期高校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救助,而且需要精神救助,解决高校贫困生教育问题需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对贫困生进行诚信与法制、责任与感恩、自强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提高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与理财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