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向需求原因和方针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对如何科学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工具的探索。当前,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存在文化自信有余、文化自觉不足,理论研究有余、实践操作不足的问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应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构建多层面、多维度、立体化的弘扬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传统文化弘扬事业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信仰缺失。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巩固第一课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发挥第二课堂,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强化第三课堂,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创新第四课堂,发挥新媒体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重要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文化发展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进程,发现其基本经验在于: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践行以民为本的价值文化、坚守自我革命的精神文化、坚持民主集中的组织文化。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应在汲取历史经验中继续奋进,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要深刻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考命题中,应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可以四大发明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中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的"根"和"魂",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和冷落的存在,它的存在为我国长远发展积蓄了无限动力.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愈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弘扬工作被推上日程,旨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代格局影响而逐渐没落和消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所院校课程中,可视为弘扬文化...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大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传统文化有何价值,习近平主要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作了阐述。关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着重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论述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表明了党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和决心,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传承。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内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推动了传统形态的转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彰显中华文化的风华和魅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本文将围绕着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国家历史传统精神,延续着民族精神血脉。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要烽火相传,还要与时俱进。自媒体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与文化强国,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要以文化弘扬发展现状为背景,依托文化的价值回归,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面临的困境,从打造文化品牌、占领社交阵地入手,助推文化传播与弘扬。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传承与弘扬茶文化无论是从茶器、茶技还是茶道角度,都意义重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要更新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茶文化"课程体系;依托"互联网+",拓宽渠道,开展茶文化活动;加强培养茶文化"双师型"师资,推广茶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涵,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刘忠 《语文知识》2015,(3):56-58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系统融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相契合,又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密切相关。从其价值追求来看,意在以文化人、加强德育;从其实现方式来看,内在方式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外在方式是"文"与"道"的彰显;从其实践路径来看,主要集中在阅读与识字写字两方面,一是通过经典阅读加强文化积累,二是通过识字写字唤起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引领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就此,我提出"趣读"入手——"乐读"引路——"广读"铺路——"多读"成就四步法,旨在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弘扬中国精神要基于集合体认知,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缘起与现实转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旨蕴与基因底色的二维彰显中培育与践行中国精神;要发掘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性创建;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典型示范、传统节日活动等,营造培育中国精神的环境氛围、生活氛围、实践氛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2016,(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孔孟之乡,近年来,济宁市教育系统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实际,提出“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教育要先行”的工作目标,制定下发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培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优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在小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指出小学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部分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本土文化和古代文化.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弃糟取精"弘扬优秀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