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永远的愧疚     
王鑫 《青年教师》2007,(8):34-34
"严师出高徒",是我刚刚从教时的惟一信条,严厉在我看来是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因此,我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从严要求,以严育人。每有学生犯错误,总是严厉地批评教育他们,有时甚至要把他们弄得痛哭流涕为止。每个弦子心里都惧怕我,只要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每一个数学教育者深思。"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结合高中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反思。  相似文献   

3.
下午放学,天色阴沉沉的,我在办公室正为QQ好友乱而苦恼。崔萱来了,帮我建立一个QQ群组,把原来学生的QQ号集中在一起,还起个名字"永远的五二班",它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道出了我的心愿,心里暖暖的。原来五二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因为他们和我的女儿一样  相似文献   

4.
<正>记得有一次,七岁的女儿跑到我跟前说:"妈妈,这是我送您的消气卡。您生气的时候看看,这样就不会生气了,就会永远年轻!"原来,女儿在卡上写道:"求求您,笑一个吧!不要生气了!"看着女儿那天真可爱的笑脸,听着她那幼稚温暖的话语,我的心里好暖好暖。我是个容易冲动的人,孩子犯了一点点错误就会爆发。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也恨不得如高高在上的"女王",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他们不能有一丝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正>"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提出的课程实践理念,也是我们学校课程实施的一种新的愿景。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课程改革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以,作为一种课程实施理念,"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就意味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人文的和精神上的关怀"。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愿景,"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光彩。具体而言,"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要求每  相似文献   

6.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他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在于为他人担责。由此观照学校管理文化生态,我们让每一个校长都以"重要他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第二我",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统一在"我"作为"他者之他者"的文化生态中,由此确立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名寄宿制小学老师,和学生们有着更长时间的接触。新学期开始,学校安排我担任三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很快好心的同事便跟我讲述了很多关于这个班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听着这些"传说",作为一个班主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我这些从未见面的学生。开学那天见到了学生们,看到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纯真的眸子,我告诉自己:努力走进学生们的心中,让那些  相似文献   

8.
又一届学生毕业了,心里空荡荡的。暑假静下心来回忆教这个班的三年时间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样的滋味都有:高兴的、幸福的、惭愧的、遗憾的……特别想找寻出这个班43个人在这三年当中我严厉批评过的所谓的一些"坏学生",放电影似地还真找到了一位我伤害过的学生,心里真的有些惭愧,让我那高贵的师道尊严变得很渺小了。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困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教师,我在教学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实施新课改时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是当前每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就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题目阐述]以"爱在屋檐下"为作文题,基于两条原则:一是"我手写我心",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捕捉生动的故事,表达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进而积累写作素材:二是"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命题表述通俗易懂,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在当今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想真正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动力,彻底改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局面。我们就要始终用"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善待每一个学生,从心里和每一个学生交知心朋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一、要关爱弱势的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平等地同每一个孩子交朋友,以此进一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弱势学生由于学习、纪律、身体都"弱",经常受到来自家长、同学及老师的压力,心理上总是处于劣势,他们敏感、脆弱,比起其他同学有着更加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被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体验,才能"情动而词发",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尊重学生的个性,蹲下来,走进学生的心里,激活某种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一步曲——"激趣"如何使学生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而非苦差事呢?请记住"兴趣"二字,这是引导学生写作入门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大世界。"10月14日,一节普通的数学课,因为有了孟国泰教授的听课评课,让我对我那帮熟悉的孩子有了这样一种全新的认识。一、被忽略的八卦图——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大世界创造"一半"——为了更清晰地认识"一半",我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数字、符号或者图形表示出它的一半……大约2分钟后,孩子们的作品在小组成员的推选中隆重登场……各种不同的"一半"让听课老师都啧啧  相似文献   

14.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就能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引言"希望你到了新的岗位后,机械与能源工程系的学生工作能上一个新台阶。"这是我走向学生秘书岗位前系主任对我说的话。"上一个新台阶",简短的几个字,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系2006年的学生工作在全院的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这已是最好的成绩了。今年的工作能否保住这个"优秀",心里都没底啊!为此,我苦想了好几天,也用这几天的时间快速熟悉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求及其考核标准,深入学生群体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里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目前高校学风普遍不太景气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又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学风建设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又一届学生毕业了,心里空荡荡的.暑假静下心来回忆教这个班的三年时间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样的滋味都有:高兴的、幸福的、惭愧的、遗憾的……特别想找寻出这个班43个人在这三年当中我严厉批评过的所谓的一些"坏学生",放电影似地还真找到了一位我伤害过的学生,心里真的有些惭愧,让我那高贵的师道尊严变得很渺小了.  相似文献   

17.
正在学校里,教师的最大权力是评判学生;面对教师的评判,学生的最后权利是保持沉默。于是,大学校园师生之间的关系便"渐行渐远"。在一些大学教师的眼中,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只是一群"沉默的大多数",学生也渐渐习惯于当一个"沉默的无名氏"。然而,在我迄今36年的教学生涯中,据我与所相遇的学生的交往,我常常由衷感慨:每一个沉默的学生都是一个诗意的精灵,每一个沉默的学生都是一座沸腾的火山!一、一个沉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爱,细如雨润     
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后进生",怎样使这部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这是摆在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班主任,我们都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但我们又常常会对那些"后进生""恨铁不成钢"。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有偏差,更不能没有爱,但必须爱得适度,爱得理智。我班的小冠同学,初二下学期时,他就像变了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20.
我知道,"好老师"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但在我心里,它永远新鲜,再读千遍也不厌倦。新鲜,源于不间断的"刺激",源于一提及"好老师",便一股脑儿涌到眼前的那一幅幅拨动人心的画面——2008年"十一",我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师生聚会:老师已年逾古稀,学生比他也小不了几岁,且是一水儿的女士(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