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景交融”是一种作文境界,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分为“由景入情”与“由情入景”两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姜斋诗话》)这种“情景合一”的说法,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 ,这就为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由于情与景在诗词中构建的方式不同 ,所以我们鉴赏品味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概而言之 ,可从如下几方面着眼品味。一、寓情于景。有一类诗词中常是情景分写的。有的是上句写景 ,下句写情 ;有的是上联写景 ,下联写情 ;有的是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写情 ;有的是上片写景 ,下片写情等等。这类诗词的情景抒写虽有侧重 ,但其内涵是统…  相似文献   

3.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审美特性的概括,“情景论”一直是中国古代诗学热衷的话题:从《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的物感说,到王国维提出“二原质”;从《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气动说,到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其间经历了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王夫之,王维国集“情景论”之大成,使之更加精深和系统化,成为古代诗学经典之一.概而言之,“情景论”美学内涵有二:l、情与景是诗歌生成,也是诗歌美质构成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谢榛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我,两不相背”李渔称“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倘若缺其一,便不能构成诗境.  相似文献   

6.
钟前宾 《中国教师》2009,(Z2):471-471
<正>在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两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不可分割,所以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  相似文献   

7.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8.
寓“情”于“景”中,“景”中见“情”,“景”要为“情”服务,“景”本身就必须饱含着“情”,这是诗词中写景的常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不同的作品里,处理“情”与“景”关系的方法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千差万别的方法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鱼龙寞寞秋江冷(杜甫《秋兴》第四) 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第六) 这里写了“鱼龙”、“秋江”、“风烟”、“素秋”,一片凄凉,而这一片肃煞凄凉之“景”与作者看到的动乱如棋局的时局而产生的悲凉心情是相一致的,这叫做哀“景”衬哀“情”吧。这种情景相一致(还有喜景衬喜情)的处理方法,能使人感到情感真挚,诗味醇厚,所以历来为诗家所惯用。但是,遇到大家名手,突破了常规,采用了情景相抝的写法,寓情于景外,就会使作品更加生色,正如王夫之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畺村诗话》),我以为《沁园春·长沙》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为主,一个“看”字领起七个短句,写了一个“秋”字,这个“秋”字虽然已是季节上的“寒秋”了,但写出的并不是凄凉的“悲秋”,也不是灰暗的“素秋”,而是“胜似春光”的“壮秋”: 万山红遍——满(广且多) 层林尽染——红(艳且透) 湘江碧透——尽(宽且深) 百舸争流——竞进(有动有声) 鹰击长空——飞(飞得雄健有力)  相似文献   

9.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近代王国维进而阐述:"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诗中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也是古诗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近代王国维进而阐述:"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诗中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也是古诗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二中说:“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春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提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甩在散文写作中也是得体的。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也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作者抓住具  相似文献   

13.
齐晓红 《阅读与鉴赏》2008,(1):21-21,18
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贵含蓄,忌直露”。因此诗人们往往情不直抒。话不直说,就如自居易所言“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故而。诗歌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恐怕就是借景物来曲折达意,正如范唏文所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其实,“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5.
张飞艳 《新作文》2021,(3):34-35
[教学目标] 1.重点:范文引路,学习重复造景. 2.难点:创境改写,学习对比造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夫之曾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在记叙文中加入恰当的景物描写令景更“着色”,令情更浓.但若景物描写不恰当,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故要“因情而生景,以景而显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让我们去...  相似文献   

16.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突出贡献有两点:第一,在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研究方面,他反对前人孤立、僵化的死法,主张作诗要以情为主,诗人要抒写自己的真性情,认为情与景“互藏其宅”,情景要能融合无间。他还将抒情方式分为“遵路委蛇”式,“拔木通道”式和含蓄蕴藉式。关于景物描写,他主张要写出“现量”,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主张写景要能“以小见大”,能够传神。第二:王夫之提出了将儒家诗教与审美诗学汇流的诗学本质论。他对儒家的“兴、观、群、怨”说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它们不过是四种抒情方式,同时,在对诗歌的具体品评中,他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他最推崇的是玄微淡远而又自然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抒情散文要求即景生情,情景交融。这里的“景”需是人们熟悉之景,“情”则是作家从规定的景出发所产生的感情。然而写景必须为抒情服务,以情驭景,“只就本人出发,自有欲为之事,自有待说之情,念不旁分,妙理自出”(李渔《闲情偶寄.词采第二》)。这样才能写出真境界,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靳以的小品散文《红烛》就是这样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蒹葭》全诗三章,重复回荡。本是一首叙情的诗,却偏偏简述景,避抒情。一路淡淡写来,自然,平淡,凝练,隽永,真是情景相生。开篇先是述景之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境开阔疏朗,而形象细腻如画。“蒹葭苍苍”,象个广角镜头;“白露为霜’,又是一个特写,霜晨苇岸的凄清画面此时已在眼前了。然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岁寒堂诗话》)”言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基础上,论述了古典诗词中情与景契合的四种主要方式: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互藏其宅、情景相反相成,并探讨了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同“情景契合方式”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