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为使有一定制作、放飞经验的航模爱好者、教练员、运动员等在专业理论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从本期起将陆续刊载我国航模空气动力学专家朱宝鎏撰写的《模型飞机飞行原理》的相关章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空气螺旋桨把发动机旋转作功形式转变为直线作功形式;把发动机的功率转变为拉动飞机前进的有效功率。它的工作效率及与发动机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模型飞机的性能。在航模竞技比赛中,出于追求动力组极限水平的需要,对螺旋桨的要求更为“苛刻”;因此以“量体裁衣”手工方式制作螺旋桨的好处显而易见。航模初学者能够扎实地掌握这一手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7.
8.
航空螺旋桨作为固定翼飞行器的重要动力来源,对飞行器的功率利用率,飞行性能等有着重要影响。传统螺旋桨设计以螺旋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为关注焦点,在综合考虑螺旋桨的拉力、功率和效率的前提下,确定螺旋桨的几何参数,包括螺旋桨的直径、桨叶数目、翼型、桨叶宽度、平面形状、桨叶厚度分布、螺距及安装角等,设计周期长,研制成本高。利用逆向方法设计航空螺旋桨能够有效地缩短设计的周期,降低设计的成本,并能很好地满足飞行器的使用要求。在此,探讨了航空螺旋桨桨叶的逆向设计过程,对进行实用型螺旋桨的设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二)橡筋模型飞机的螺旋桨设计方法 橡筋模型飞机在刚起飞时橡筋扭力很大,转速很快,然后随着橡筋力量的减弱,转速逐渐变慢。由于在整个动力飞行过程中,模型飞机螺旋桨的转速始终在变,因此设计橡筋模型飞机的螺旋桨不必要那么细致地考虑各处剖面;现代橡筋模型飞机通常是先按各剖面桨距相等来设计,这就是所谓等距螺旋桨;这种螺旋桨的设计方法与前文所说的不等距螺旋桨相似,设计步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稳鸢 《航空模型》2008,(1):61-63
有一位84岁的老航模松田恒久(日本,图1),虽年势已高,但创作热情不减。不久前,他设计制作了一架推进式遥控模型滑翔机——“毕逸哥拉斯”(见题图)。这架滑翔机装有一副独具特色的螺旋桨:起飞和爬升时,螺旋桨仲出桨舱张开,为滑翔机提供所需升力(图2);爬到预定高度或遇到上升气流时,螺旋桨折叠收纳到机身内,模型飞机可自由翱翔。那幺,“毕达哥拉斯”是如何实现这些特殊功能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2.
小慈 《航空模型》2006,(1):28-29
很多爱好者在组装模型飞机的时候,经常为选用什么样的发动机而发愁。不久前,一个朋友打电话询问:他组装了一架1.4米的P3A特技模型飞机,选用多大的发动机比较合适;安装四行程还是两行程的;配什么样规格的螺旋桨比较好。为解决这些航模爱好者在动力系统选配方面的诸多困惑,本文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就摩托艇 RB——5型舷外挂机在选配系列螺旋浆方面进行了研究,经反复测试,并在竞赛中应用,已见成效。在有限范围内正确选配和运用不同规格的系列螺旋桨,挖掘摩托艇的潜能是提高艇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螺旋桨的桨叶角与产生拉力的大小很有关系。图1表示了同一桨叶剖面桨叶角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迎角a相同,相对气流速度相同,产生的升力也相同,但若桨叶角越小,那么升力向前的分力即拉力便越大;反之,如果桨叶角越大,螺旋桨产生的拉力便越小(图2)。这就是为什么竞速模型飞机必须使用高转速的发动机,以用小桨叶角的螺旋桨来产生足够拉力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由于降落不慎等情况,经常会造成螺旋桨损坏,甚至影响飞行训练。  相似文献   

17.
一般航空模型以定距螺旋桨作为推进器,因此很多爱好者投入了很大精力选用不同直径、桨距的螺旋桨对一台发动机(可能配有减速器)进行地面台架或机体上的匹配试验(图1)。以选择静拉力较大且能保证发动机在全功率状态达到较高转速的桨。这种方法具有比较直观和普遍适用的优点,被大部分爱好者采用,但具体实践中很多人还有误区和疑问。笔者在此做粗浅的分析,希望在设计模型飞机、调试动力系统时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胡淏 《航空模型》2007,(3):27-29
三、通过绘制隔框熟悉基本图元的绘制 上期介绍了第一种方法,现详解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通过一些高级功能实现(涉及功能“矩形”、“圆角”、“分解”、“偏移”、“剪切”)  相似文献   

19.
简单原理与常用术语 螺旋桨相当于一副旋转的机翼。这个“机翼”在一定迎角下所产生的升力便是螺旋桨的拉力。由于螺旋桨是边旋转边前进的,各个部位向前的速度虽然一致,但横向旋转的线速度不同,因此它是一个螺旋面,每一个部位都有不同的桨叶角Ф(桨叶剖面弦线与旋转平面之间的夹角)。  相似文献   

20.
田毅 《航空模型》2004,(4):34-35
随着航空模型运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赛场竞争日趋激烈,对F1B项目的运动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提高运动成绩,大家对模型进行了大胆革新。模型设计不断完善;翼型和气动布局不断改进,使F1B模型的滑翔性能几乎达到极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